【预算案】非经常性收入经常性出现 政团倡年拨300亿作恒常支出

撰文: 庄恭南
出版:更新:

今个财政年度的政府盈余高达1380亿元,而卖地及物业印花税等非经常性收入,则分别有1600亿及920亿元,占今年总收入的27%及15%。不过,政府素以卖地等非经常性收入起伏不定为由,不愿增加恒常开支。公共专业联盟今日(26日)发表报告,以电脑模拟方法,分析政府过去20年非经常性收入变化,推算出未来政府纵使每年从非经常性收入中拨出300亿作恒常开支,亦不会令政府出现结构性赤字。

梁继昌(右)指,政府过往以“掌柜”姿态管理公共财政,并未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处理大笔盈余。(李泽彤摄)

公共专业联盟政策召集人韦志坚指出,1843年伦敦当局已指令港英殖民地政府可以卖地收入支撑政府支出,而97回归后,政府卖地收入也一直被归类为非经常性收入,但该项目收入过去20年经常出现。

韦志坚表示,公共专业联盟报告书以银行业界常用于财务风险评估的电脑模拟方法,将过往20年,政府每年非经常性收入变化的数据,随机生成2000个组合进行分析,以推算至2026年,政府使用非经常性开支,而又不会导致结构性赤字的上限金额。结果显示,至2026年,政府如平均每年花费300亿非经常收入,用作医疗、教育等经常性开支,有91%机率不会赤字。而如果采取较进取的400亿估算,至2024年,亦有90%机率不会为政府带来赤字。

公共专业联盟成员、专业议政立法会议员梁继昌批评,过往政府一直以“掌柜”和“会计师”的态度处理公共财政,并未以财务风险管理的视野使用盈余。韦志坚指,政府在公共财政管理上,应担当“财务总监”的角色,希望政府采纳报告建议。

公共专业联盟明日将向特首林郑月娥递交请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