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张炳良:做回自己保独特性 忌浮夸、入政治正确窄巷
前运输及房屋局长、教大公共行政学讲座教授及顾问张炳良指,香港改革,关乎在新时代好好做回自己的战略地位,且需弥补2019年动乱后的裂痕、重建信任。他指,香港进入“ 爱国者治港” 新时期,如何在“一国两制”下既重国安也倡自由开放,既爱国也拥抱世界,在在考验特区制度韧力及政府治理艺术。官员和工商专业皆须解放思想,重拾“Can do”(搞掂)精神,并忌浮夸,不走入政治正确窄巷。
他又指,中央仍希望香港维持独特性和国际化,三中全会提出打造“开放”高地和“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正是香港可发挥优势之处。
张炳良今日(25日)在《信报》撰文指,因应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香港近期也多了人谈改革。香港可说乃改革之都,灵活变通,在亚洲四小龙中,造就不靠政府引导市场的另类成功发展模式。
董建华提一系列改革“生不逢时”
回归早期,改革频仍,首届行政长官董建华以改革房屋、教育、安老及振兴产业包括创新科技为重点,延续公营部门改革,更推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并且提出发展各种“中心”及数码港中药港等,以强化香港地位。
惟自我革新渐失劲力,因为回归后政经环境有变,使大时代官僚视野不足的弱点尽露。有说若非出现一场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也许脱胎换骨,但不少改革生不逢时,失色收场。自此官员们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且政府班子及政务官应对危机的能力日受怀疑。传统公务员多拙于市场经营认知,主要依赖规管及派钱手段。
他指,日常性施政检讨及改进一直持续,现届政府也不例外。历任特首均强调政府推动经济与民生的角色,两场金融风暴之后调整了对振兴市场包括支援中小企的政策,逐步走向有为政府。
直至2019年动乱的转捩点,按一些经济表现及民生指标包括医卫、教育、就业率、公共交通、基建质素、城市安全等,香港均位世界前列,不过,繁荣背后,贫富差距不减反涨,城市发展容量不足,经济结构狭窄却转型乏力,市民普遍并不快乐。
政制与国教问题处理不好 终造成2019年悲剧
他认为,此乃港式资本主义急需解决的体制缺陷,回归前的财经设想回应不了新世纪全球化及区域竞争加剧的冲击,更遑论科技革命及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挑战。有指回归后停滞不前皆因公务员懒政,此乃狭视之见,官僚主义乃普世通病。他认为,因政制问题及国民教育处理不好,让身份政治极端化,议会失效,官员动辄得咎,政策改革滞后,且邻避心态日重。普选之争耗尽社会精力,泛政治化下流于空转,长远规划改革备受忽视,最后分离主义擡头,造成2019年的悲剧。
乱后香港面对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更大。国际上尤其西方感到香港倒退、自由受限,部分港人及外资失去信心。经济不好,自难政通人和。香港原有的中西“中介”角色受地缘政治恶化所削弱,但中央仍期望香港维持其独特性及国际化,要能内地城市所不能,故应灵活运用“中国香港”身份,致力国际循环,抓大放小,避免教条,勇拓空间,透过新经济动能再造中介作用(re-intermediation)。
官员与商界要解放思想 重拾“Can do”精神
从中央看,香港进入“ 爱国者治港” 新时期,但如何在“一国两制”下既重国安也倡自由开放,既爱国也拥抱世界,在在考验特区制度韧力及政府治理艺术。官员和工商专业皆须解放思想,重拾“Can do”(搞掂)精神,肯闯敢试,并忌浮夸,不走入政治正确窄巷。
乱后急需弥补裂痕、重建信任。目前社会上公然反政府的行为不见了,但仍有怀疑官方、抵制或躺平的情绪,若皆视作软对抗而未好好疏导,徒添对政府的疏离,改革会事倍功半。
香港改革,关乎在新时代好好做回自己的战略地位,走出政经桎梏,更要做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配合深化改革。应以大湾区为平台,充实强项,补充不足,既巩固及提升金融、专业、空海运及高质物流, 也锐意发展创科、教育及其他增值领域,包括社会管理及文化,打进世界。三中全会提出打造“开放”高地和“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正是香港可发挥优势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