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就业试行计划4成人退出 团体:前景不明成主因倡支援求职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向聘请及派驻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工作的企业,提供每人每月10,000港元津贴。不过,计划2021年试行时,有逾4成参加者中途退出。
有机构今天(23日)发布调查,发现7成受访香港青年考虑去大湾区发展,亦认同计划有吸引力,不过聘期最多18个月,机构视参加者为短期员工,工作前景不确定成为青年退出的主因,建议设立“湾才通”人才库,提供职业配对、求职支援。
调查:4成受访者愿留大湾区发展
香港广州青年总会及湾区智汇今年5至6月透过网上问卷,就“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访问612名青年,当中105人曾参与计划。
湾区智汇荣誉主席郭晁霖表示,受访青年认同香港青年具备英语能力及国际视野,在大湾区工作有优势,又认为在大湾区工作对扩阔人际互联网、推动人生和事业发展有利。调查亦显示,有40.6%受访者愿意留在大湾区发展,多于想返港的34.9%,考虑因素包括续聘薪金、地区发展前景等。
逾4成人退出就业计划 分析:企业视参加者为短期员工
对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试行期间,有42%参加者退出。香港广州青年总会委员李湃丰分析,退出原因包括(一)企业缺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视参加者为短期员工,不提续聘转正职;(二)缺乏职前及在职培训;(三)参加者薪酬待遇较当地员工高,令两地员工有矛盾;(四)未能适应内地加班文化。
李湃丰说,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为中小企公司,由于计划获港府资助,他建议政府日后加强审查公司背景,保障香港青年利益。另外,针对工作前景不确定,团体建议搭建“湾才通”人才库,提供职业配对、求职支援,并按学历提高计划的补贴额度,以增加吸引力。
倡中学公民科宣传计划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A4联盟立法会议员梁文广表示,计划为香港青年预早习惯在内地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大湾区的“一小时生活圈”亦增加青年搬去内地住,或于内地工作的诱因。
选委界立法会议员邓飞表示,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让青年不需“帮扶”,便能在大湾区找到工作。他建议在中学的公民与社会科内地考察中,加入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参加者交流的行程,让学生提早认识到计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