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既为人带来浪漫幻想,同时象征危险和受伤,但对60岁的陈振兴而言,玻璃却是他糊口的事业。他是上海街“镜明玻璃”的第3代继承人,12岁入行就以玻璃做相架、画框,面对行业后继无人,仍坚持苦守,做到最后。撰文:王嘉政编辑:林乐仪
陈师傅12岁入行,他是上海街“镜明相架玻璃工程”的第三代继承人,也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但他却处之泰然:“做玻璃同做人一样,最重要系顺住个势。”(马熙烈摄) 玻璃看似是一样危险,令人容易受伤的东西,但陈师傅说:“很多时,不是玻璃割伤你,是你紧张而走去割玻璃。”(马熙烈摄) 随著订单北移,内地工厂大量制作,玻璃行业在香港渐渐失去生存空间。(马熙烈摄) 从切割、裱画到写字也由陈师傅一力包办。(马熙烈摄) 如果一个订单有100个画框,全人手制作要花两至三个月,但机器辅助的话,5分钟便可完成一个。(马熙烈摄) 陈师傅家中有一子,但他指不会迫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马熙烈摄) 机器可以做到方便和准确。以锯木工序为例,机器能令切口光滑,组合时减少空隙;相比人手,表面难免会不够平滑。(马熙烈摄) 陈师傅不但手做玻璃和画框技巧利落了得,更写得一手好字。(马熙烈摄) 陈师傅十分豁达,他指手艺再好都没有那么多客人,不如多接受媒体访问,让后人以其他形式认识这门手艺。(马熙烈摄) “镜明”创办于1927年,由最初于油麻地设店,到1950年代的木楼清柝后,终搬到上海街。(马熙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