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热话】画家绘出雨伞冲突照片 摄影师林亦非:突破载体限制
2014年雨伞运动是香港近年最大型、最重要的示威行动之一。运动过后,有摄影师希望展出雨伞相关相片、出版相关书籍时碰壁;这一现象并不限于摄影界别。画家姚昌明最近在Facebook撰文指,“香港画艺会”无法容下他的一张绘画龙和道清场的作品,换来指责、谩骂、诅咒,甚至报复刁难。图片:Getty Images、Facebook截图
查阅姚昌明的Facebook,画像大约在2017年11月尾完成,绘出2014年11月30日晚,龙和道清场行动期间,警方和示威者冲突的场景。市民撑起雨伞抵御胡椒喷雾,又与警员拉扯铁马;而背景则隐约可见俗称“暗角”的建筑。绘画风格非常写实,具备丰富临场感,仿如照片一样,颇得网友好评。“01影像”就事件向姚昌明查询,直至截稿时刻(17日下午7时)未获回复。
画作所绘的内容是以摄影师林亦非的相片作为蓝本,“01影像”遂联络林亦非。
林亦非当晚的相片是为到Getty Images拍摄。警民冲突的过程瞬息万变,他以连拍记录,之后再逐张翻看,并挑选给Getty Images。他尽量会挑选能够带出丰富讯息的相片。以这张相片为例,除了见到紧张的冲突画面,警员、示威者的肢体动作以外,也看得到冲突的地点、规模,达到新闻摄影的叙事要求。也正因如此,林亦非对相片颇有印象,能够一看认出。
拍摄相片作为绘画临摹对象并非新奇的事,但当这个行为放到新闻影像中,其意义却是特别的。林亦非指,此刻的冲突画面只维持快门开合的一瞬间,要画家在混乱的现场竖起画架画布,用画笔分毫不差地画出来是不可能的,这应该是载体本身的限制,但以新闻相片作为绘画蓝本却可以跳出这样的框框。
林亦非认为姚昌明的画跟他的相片虽然极为相似,但毕竟有分别,例如画作比相片明亮,突显不到事件发生在深夜时份;另外,警员的地中海头发量也未能准确重现(编按:十分重要!)。最后,林亦非提到画家在运用别人的相片作为绘画蓝本时,最好是向摄影师知会一声,既是礼貌,也是尊重。
更新:
画家姚昌明后来回复“01影像”,他说作品原本只是一次油画课练习,并未想过当做艺术作品。当初在拣选照片作为参考时用了两天时间,觉得这张相片能够配合到他的油画风格,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画一幅有感于染力的画。在他的Facebook上有网友留言批评他“照抄”别人的相片,姚昌明指画画只是自己练习,未意识到需要取得授权,造成争议及麻烦,并非他所乐见,也愿意向摄影师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