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码头廊道上,两个女孩穿着滚轴溜冰鞋滑啊滑,飞扬的脸庞无忧也无虑;街市好姐茶室在午饭时间送走一批又一批食客,看看时间,原来过多两小时便要收炉了;路边的石桌有三个伯伯围着捉棋,这盘棋已经捉了半天,但他们似乎乐此不疲。沙头角禁区的生活很寻常,但时间好像流逝得特别慢。这个恍似围城的小地方,到底有何特别?摄影:郑子峰,撰文:伍丽微
沙头角禁区又称为沙头角墟,人口约有3,000人,是偌大沙头角的一个小市区。(郑子峰摄) 沙头角受禁区政策所限,区外人要由居民担保,才可申请禁区纸,出入异常不便。(郑子峰摄) 沙头角早年曾是渔村,顺隆街近码头一带原是盐寮下村,海上泊满渔船。(郑子峰摄) 区内居民生活了几十年,早已习惯了街市没有蔬菜、鲜肉售卖,他们大多走到一渠之隔的中英街买𩠌。(郑子峰摄) 原本沙头角的禁区范围更大,惟政府自2008年起,逐步开放禁区土地,从原本的2,800公顷大幅减至400公倾。(郑子峰摄) 1962年台风温黛来袭,吹翻所有渔船,渔民搭起水上棚屋来,后来政府为改善环境,将沙头角的田埂填平堆高,建了公屋,渔民在1988至1992年间全部迁入。(郑子峰摄) 剩下边界巡逻公路及其以北的土地、过境设施、沙头角墟、沙头角海及米埔部分地方,当中又只有沙头角墟有人居住。这个小地方只有半个维园大,走一圈只需45分钟。(郑子峰摄) 区内有一间幼稚园、两间小学,有足球场、篮球场、图书馆、邮局等设施,亦有惠康、百佳、屈臣氏,食肆大概十多间。(郑子峰摄) 街市内的熟食档在下午3、4点便关门,其他餐厅亦大多在8点前收炉,晚一点的,只剩下农庄餐厅及位于中英街口的海山酒楼。(郑子峰摄) 昔日的盐寮下村在清拆后,变成今天的避风塘。因此这里的居民不少是水上鹤佬人及其后代,另外一些则是客家人,鹤佬话与客家话才是沙头角打开话匣的方式。(郑子峰摄) 目前出入沙头角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上水乘搭55K小巴,二是在粉岭搭78K巴士,而吉澳居民则可乘搭每天四班的街渡前往沙头角公众码头。(郑子峰摄) 荔枝窝是个保育先例,对沙头角其他人迹罕至的古村有示范作用,但对仍位处禁区的沙头角墟则未必有用。这里就像一个静止的社区,没有规划,看不见发展。(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