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六十年代肆虐的沙眼,早已在香港绝迹,却仍是全球多个落后地区的主要致盲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在七月中发表最新报告指出,沙眼仍然活跃于非洲、亚洲、中南美洲甚至意想不到的澳大利亚。但庆幸在国际努力下,能接受沙眼治疗的人数大幅上升,有望达致世卫在2020年消灭沙眼的目标。沙眼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眼疾,通过人传人,包括不洗手、共用毛巾,或苍蝇传播沾上病人眼睛或鼻子分泌物,能快速在社区传播。女性由于肩负照顾孩童和家人的责任,更容易感染沙眼,因此女性的感染比例亦更高。沙眼可以重复感染,令内眼帘受损结疤,眼皮内翻,导致眼睫毛不断摩擦角膜,引起极度痛楚,亦有机会令角膜变得浑浊和伤痕累累,最严重的后果是致盲。为免眼睫毛挖向眼角膜引发痛楚,患者会用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解决 – 干脆把睫毛拔掉。全球180万人因沙眼而导致失明或视力障碍, 1亿9000万人活在沙眼流行地区。但治疗沙眼其实十分简单,只需一剂简单的抗生素,配合适当的卫生措施和习惯便能治理。(照片及文字由香港护瞳行动提供)
患有沙眼的埃塞俄比亚妇女Fatuma连1米外的东西也看不到。患上沙眼多年后,Fatuma的眼 角膜已被睫毛括花。为了医好眼睛,她骑马超过一小时才到达眼科外展营,接受手术改正睫毛 生长的位置,以免情况继续恶化。(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接受睫毛改正手术的妇女Debash。(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埃塞俄比亚的检查营,村民正等候检查。(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在肯雅,沙眼患者会用磨尖两支木条,充当箝子拔掉睫毛。(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在往埃塞俄比亚检查营的路上。因为缺乏道路建设或车辆,求医的公众往往要徒步几小时才能到达。(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沙眼在发达的澳大利亚仍未完全消失。当沙眼在100年前已绝迹于主流澳大利亚社会,澳大利亚原住民由于缺乏理想的卫生措施,居住环境过于挤迫,到今时今日原住民社区仍会爆发沙眼。(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改善清洁卫生是杜绝沙眼的重要方法。护瞳行动帮忙兴建水泵,方便居民取水清洁,防止细菌感染。(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世卫建议的沙眼治疗S.A.F.E.四部策略︰Surgery手术、Antibiotics抗生素、Face washing洗脸、以及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环境改善。(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 25岁的Azmera是埃塞俄比亚人,育有两名子女。患有沙眼的她下眼皮的眼睫皮向内生长达六年之久,只能用箝子粗爆地拔掉睫毛,令她痛苦不堪。幸好她获护瞳行动安排手术,改正睫毛倒生的方向,才能免于痛楚。(相片由护瞳行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