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得又听得 5个建筑艺术达声响效果 其中一个仅由学生建造?
在声学空间 (Acoustic space) 里,声音是形塑空间感的主要力量之一。一个或数个声源所创造出的声响空间 (Sonic space) 中,会包含许多声音单元 (Sonic elements) 环绕于聆听者周遭,而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指向传输而来的声音或声响彼此互动,经过声学上转化与衰减的过程,便定义与修饰了整个空间。
因此,研究“声音建筑”便是探讨古往今来,各种透过建筑结构达到的特殊声响效果,以及未来可能的应用。
上集:著名旅游景点居然会发声?巨石阵有特殊音质如现代剧院(点击放大浏览)▼▼▼
今次介绍另外5个会发声的建筑物,继续让你声历其境(点图放大阅读)▼▼▼
英国:声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攻击等任务。由于当时还没有雷达,英国皇家空军在大不列颠岛的海岸线一带,兴建了一系列由钢和水泥建成,高度约6至9公尺,监听范围达32公里的镜面结构体,作为预警之用;其中最有名的声镜(Acoustic Mirrors)位于英国肯特郡的Denge。
这种钢筋混凝土声镜含有巨型球面反射器,于一次大战时被广泛使用来侦测敌军动态,在雷达被发明前是主要的防空警示设施。“声镜”能将飞越英伦海峡敌机的声波通过曲面反射到焦点上的麦克风接受装置以便使声音放大,和当今的电波望远镜(Radio telescope)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随著飞行技术的进步,飞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声镜”的接收能力也不及飞机的速度,因此到了1935年,这种设施全部停用,取而代之的是已臻完善的雷达系统。如今,在19个不同的地方仍有“声镜”的遗迹,而马尔他 (Malta) 是在英国大不列颠岛之外,唯一一个有这种设施的地方。
英国:圣保罗大教堂耳语廊
座落于英国伦敦市的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最早建筑于604年,后经多次毁坏、重建,并在1675年至1710年期间,由英国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 (Sir Christopher Wren) 完成设计。这座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大教堂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仅次罗马圣彼得教堂的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不但是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对全英国来说也颇具国家级的重要性,无论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或是邱吉尔爵士、戴卓尔夫人的葬礼都是在此举行的。
建筑内有一个称为“耳语廊”(The Whispering Gallery)的奇特去处;当一个人爬到259级台阶的环形走道上低声耳语,另一个人即便在相隔30公尺之远的另一端,也能清楚听得见。据悉,这个特殊的现象是由于穹顶半球状的造型,再加上耳语产生的低沉音波所造成的。从耳语廊再往上可抵达塔顶,是眺望伦敦市区的绝佳地点,教堂地下室则设有名人英雄纪念碑。
英国:鸣铃之树
“鸣铃之树”(Singing Ringing Tree)是一件由风驱动的装置艺术。位于英国兰开夏郡 (Lancashire)的奔宁山脉(The Pennines),俯瞰伯恩利(Burnley)的“鸣铃之树”,外形如同一棵伫立于山顶之上的大树,由不同长度的钢管堆叠而成。为了以呼应风向的变化,每一层钢管与下一层相差15度,钢圈则在每层的钢管之间起到了连接与支撑的作用,而钢管的末端便超出钢圈一段距离,形成悬臂,巧妙地减轻了最底部基座的负担。当风吹进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管道时,这件装置艺术将演奏出不同的和弦。
在2007年,这件由英国Tonkin Liu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装置艺术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 (RIBA) 颁发的国家杰出建筑奖;而在2017年3月,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郊区一个名为Manor的小镇乡村地区,第二棵鸣铃之树悄然升起。
【延伸阅读】摄影建筑界最具权威机构评选 2020年建筑艺术摄影奖公布(点击放大浏览)▼▼▼
爱沙尼亚:森林之音
在爱沙尼亚南部的沃鲁县 (Võru),离Mooska农场不远的RMK Pähni Nature Centre游客中心,爱沙尼亚艺术学院建筑系学生Birgit Õigus与团队创建了三个巨型木制扬声器装置,试图把原始森林打造成适合放松、冥想、睡觉、单纯听著森林之音或是进行社区活动的空间。这座“森林阅览室”(Forest Megaphones)的装置利用扬声器将寂静森林中的啁啾鸟鸣放大,使邻近的参观者听见更清晰的大森林之音。
这组名为“Ruup”的扬声器装置所用的制造材料取自于这个森林,直径达三公尺,宽敞的内部空间让热爱大自然的人在装置内部或坐或躺,阅读或休息,甚至还可以当作户外教室、音乐会的场所以及举办小规模文化活动。此外,这圆锥形的装置还可以为徒步的健行者和流浪者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庇护所。
匈牙利:费尔特拉科甚采石场和洞穴剧院
费尔特拉科甚 (Fertőrákos) 洞穴剧院(Cave Theatre)建于一个古老的采石场内;当地居民在1500年代开始采挖石灰岩,用于修建城墙、教堂、大主教官邸及住房,而该采石场于1948年结束开采,并在1951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匈牙利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多赫南伊·埃尔诺 (Dohnányi Ernő)在1937年发现了天然的岩石(Stone Quarry)和洞穴大厅所产生的声学效果,使该遗址成为露天表演的理想场所。后来,曾任久尔久国家剧院导演的瓦劳迪·杰尔吉 (Várady György) 更是把场所打造成了洞穴剧院,并在1970年6月27日举办了首场演出。然而,在经历了多场演出后,剧院陷入衰退并在2011年出于安全因素而关闭。剧院于2015年进行翻新工程,而全新登场的洞穴剧院可容纳760人,同时还设有现代舞台灯光和音响技术设备以及电热座椅。
【延伸阅读】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患癌仍亲到广东小城考察 建出诗意美术馆(点击放大浏览)▼▼▼
【本文获“SOL声活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