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n Parker 电影里的独具慧眼音乐触觉
【选择性失聪】英国著名大导演 Alan Parker 在早前离世,回顾其经典电影作品,都跟音乐有著不可或缺的关系,反映到他对音乐的独具慧眼触觉。从 Giorgio Moroder 、 Pink Floyd 、 Peter Gabriel ,到 Andrew Lloyd Webber 、 Madonna ,皆是曾出现过在 Alan Parker 电影里的鼎鼎大名音乐人。
英国著名电影大导演 Alan Parker 早前在7月31日因长期病患而与世长辞,享年76岁。
我大约是在念初中的少年时代接触 Alan Parker 电影——那还是在电视英文台频道,看到重播的《午夜快车 Midnight Express 》、《迷墙 Pink Floyd - The Wall 》,当时毋庸置疑在思维上给年纪轻轻的我带来无与伦比的冲击,是 mind-blowing 到不得了的事,看到有很多命题叫我去思索,是给我这位小朋友最早看到的深度电影。
我第一次正式进戏院看的 Alan Parker 电影,已经是《追鸟 Birdy 》,仍记得我是跟哪几位朋友一起看,散场后大家在讨论那位叫 Nicolas Cage 的演员样子有点似 Marc Almond。而《天使追魂 Angel Heart 》,则是跟朋友租录影带看的。
那些年你问我最喜爱的电影导演是谁?我一定会告诉你是 Alan Parker 。我从来都是一名“乐迷”而多于“影痴”,而在很多 Alan Parker 电影里,都反映到他对音乐的独到眼光、看到其电影里的音乐世界。在你的唱片架上,哪有几多张 Alan Parker 电影的电影原声专辑呢?
Alan Parker 有几热衷音乐?他就是可以把英国 progressive rock 天团 Pink Floyd 的1979年宇宙级双唱片概念专辑兼摇滚歌剧《 The Wall 》,拍摄成惊世骇俗的电影《迷墙 Pink Floyd - The Wall 》(1982年)。事实上作为 Pink Floyd 乐迷的 Alan Parker ,也是他先向 EMI 毛遂自荐提出要为《 The Wall 》拍摄电影版,从只打算做监制而到落手执导起来。而电影里跟 Gerald Scarfe 之动画作梅花间竹的真人主演部分,也是找来一位从没有拍电影演戏经验的摇滚音乐人,来饰演 Roger Waters 笔下面对遭遗弃与沮丧孤立感、在人生中一再筑起一道道心理上围墙的摇滚巨星 Pink ——他是爱尔兰 new wave 乐团 The Boomtown Rats 主唱 Bob Geldof (几年后他才成为策动 Band Aid 及世界级大型筹款音乐盛事《 Live Aid 》的政治活动家/摇滚救世主),反映到 Alan Parker 对音乐的择善固执。而《迷墙 Pink Floyd - The Wall 》也是那些年摇滚乐迷所必看的电影。
当然, Alan Parker 的1976年首出长片喜剧电影《小鬼头与贼阿爸 Bugsy Malone 》,就是一套音乐剧电影来,由美国音乐家 Paul Williams 主理音乐创作。而下一次他执导拍摄音乐剧电影,刚好是相隔20年后的《贝隆夫人 Evita 》(1996年)——把自英国音乐剧作曲家 Andrew Lloyd Webber 与作词人 Tim Rice 的1976年音乐剧概念专辑搬上大银幕,由美国乐坛天后 Madonna 领衔主演,而成为一时佳话。
更重要是 Alan Parker 曾几何时所拣选的电影配乐创作人,正正反映到他对音乐独具慧眼的触觉,比如1978年电影《午夜快车 Midnight Express 》用上 Giorgio Moroder 、1985年电影《追鸟 Birdy 》用上 Peter Gabriel ,彼此的共通点是他们皆为独当一面的音乐人而首次为电影主理配乐。
紥根德国慕尼黑的意大利音乐家 Giorgio Moroder 早在60年代末已出道,及后在1977年带来的个人专辑《 From Here to Eternity 》和为 Donna Summer 操刀的单曲《 I Feel Love 》皆公认为开创了 electro-disco / Euro-disco 先河、奠定了其电音先锋地位。而在《午夜快车 Midnight Express 》里, Giorgio 既可将 electro-disco 之音《 Chase 》来配以紧张刺激的追逐场面,也有迷惑而凄美的主题曲《 (Theme From) Midnight Express 》(此曲被林子祥在1984年专辑《爱到发烧》里改编成《逝如风》),结果《 Midnight Express 》令到 Giorgio Moroder 荣获1979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自此成为炙手可热的电影配乐大师。
前英国 progressive rock 名团 Genesis 灵魂人物 Peter Gabriel ,单飞发展后在当时已出版过四张同名个人专辑的他,以往祭出都是 song-based 形式的 art rock / avant-pop 作品,而 Alan Parker 就是发掘到 Peter Gabriel 创作器乐曲目/电影配乐的潜质,承传著《 Peter Gabriel 3 》和《 Peter Gabriel 4 》时采用数码电子合成器及采样器 Fairlight CMI 的电气制作、氛围营造与民族敲击节奏,《 Birdy 》的电影原声专辑里有新创作的配乐,也有重新阐释自上述两张专辑曲目的片段,而与 Brian Eno 合作多时的加拿大制作人 Daniel Lanois 跟 Peter Gabriel 联袂监制,也制定了其 ambient 取向。而一曲《 Birdy's Flight 》跟著被吴宇森的1986年电影《英雄本色》采用了做配乐。
跟音乐有著密切关系的电影,当然少不了1980年青春歌舞片《我要高飞 Fame 》,原本 Alan Parker 打算找 Giorgio Moroder 或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ELO)的 Jeff Lynne 创作音乐,但二人都推辞了,最终交由美国音乐家 Michael Gore 主理——这也是他的首出电影音乐作品。电影让演而优则唱的女主角 Irene Cara 一鸣惊人,成为 dance-pop 女神(之后再主唱了1983年电影《劲舞 Flashdance 》由 Giorgio Moroder 创作的主题曲《 Flashdance... What a Feeling 》)。Irene Cara 主唱的主题曲《 Fame 》和 Michael Gore 的配乐分别夺得了1980年度“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电影原声专辑结尾歌《 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即叶德娴与陈洁灵合唱的《千个太阳》之原曲。)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1991年电影《追梦者 The Commitments 》,更是 Alan Parker开宗明义地拍摄一个以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柏林北部为背景的“热血组乐团”故事,毋须甚么原创音乐,片中的骚灵乐队 The Commitments 所玩出都是一首首 rhythm & blues / soul 经典,勾勒出是北爱工人阶级年轻人的生活才是主旨。
1987年的《天使追魂 Angel Heart 》、1988年的《烈血暴潮 Mississippi Burning》都是由紥根英国伦敦的南非音乐家 Trevor Jones 操刀,前者的重点,是带来英国爵士鬼才 Courtney Pine 的靡烂色士风主奏。
而我有一个个人喜好,就是 Alan Parker 的1990年以二战为背景的史诗式电影《浮世恋 Come See the Paradise 》,美国作曲家 Randy Edelman 的配乐实在是多么美不胜收、荡气回肠。
【迷墙40年】Pink Floyd登峰造极 摇滚歌剧概念专辑《The 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