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音乐】The 1975 创造出他们的音乐大熔炉专辑

撰文: 袁智聪
出版:更新:

The 1975 的“ Music for Cars ”计划,衍生了两张专辑《 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 》和《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出来。刚面世的后者比前作来得更具野心——走遍16间录音室灌录,带来共有22首曲目、全长80分钟的专辑。以 Matty Healy 为首的 The 1975 创造出一张曲风反差甚大,犹如音乐大熔炉般的专辑出来,单听之前发表的多首先行单曲,每首都属不同的音乐风格。

纵使之后我已经曾在香港两度看过 The 1975 的现场演出(一次是在2013年的《 Clockenflap 》、另一次是2015年乐队在湾仔 The Vine Centre 2 的专场),对这队当时的生力军乐团有不错的印象。然而对于乐队在英、美两地夺冠的2016年第二张专辑《 I Like It When You Sleep, for You Are So Beautiful yet So Unaware of It 》被获选为《 NME 》的年度 no.1 最佳专辑时,我还是抱以有点怀疑的心态——所怀疑是“这张专辑有无咁犀利呀?”,还有就是在怀疑我自己的音乐口味是否跟当今的炙手可热 hipster 乐团出现了代沟。

The 1975 : George Daniel 、 Matty Healy 、 Adam Hann 与 Ross MacDonald (图片提供: Universal Music )

然后,我真的看到扎根于英国曼彻斯特的 The 1975 所发生了重大进化,进一步彰显出以 Matty Healy 为首的他们之音乐才华与创造力。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故事:承接《 I Like It When You Sleep, for You Are So Beautiful yet So Unaware of It 》之后,原本 The 1975 在2017年把他们的第三张专辑命名《 Music for Cars 》(跟其2013年 EP 同名) ,最终乃衍生成两张专辑:2018年发表的《 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 》和刚面世的《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而之前说好了的“ Music for Cars ”,Matty 则表示这是代表当今他们的一个音乐时代,而非专辑的名字,也是何解 The 1975 自前作起,已洗心革面地再没有沿用乐队在第一、二张专辑时的旧 logo。

The 1975 的第四张专辑《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走遍16间录音室灌录,带来共有22首曲目、全长80分钟。

同是由 Matty Healy 与鼓手 George Daniel 联袂监制,《 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 》和《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才相隔了18个月。有媒体用上 Radiohead 同期灌录的姊妹作《 Kid A 》和《 Amnesiac 》来作相提并论,但我不认同。《 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 》见证到 The 1975 在音乐上的新里程碑,然而《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却又不尽然是其“第二集”,否定了二部曲专辑的后者不及前者之惊艳的定论。

那可以说, The 1975 的第四张专辑《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比前作来得更具野心——走遍16间录音室灌录,带来共有22首曲目、全长80分钟的专辑。如果在黑胶唱片时代,这已是一套双专辑来。而重点是, The 1975 创造出一张曲风反差甚大,犹如音乐大熔炉般的专辑出来。 Matty 说过他每次构思一张新专辑时,他都会从脑海里的音乐库目录寻找创作灵感,而这些为他取得灵感的音乐型别又不会重复。

按照 The 1975 的传统,他们每张专辑的开场曲都是唤作《 The 1975 》,但今次《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的《 The 1975 》来得较不一样,这首在去年7月已发布的曲目,有别于以往一分多钟的序曲形式,今次在接近五分钟的长度下,配以静谧 ambient 曲风,是交由“环保少女”瑞典环保活跃分子 Greta Thunberg 献声独白而成为一时佳话,所道出也是关于气候变化的抗争议题。

在专辑里紧接而来、也是首张正式主打单曲《 People 》,那惊艳地是一首短小精悍、张牙舞爪的 anarcho-punk 歌曲,是The 1975 历来最“重型”的歌曲,在“人类”的主题下呐喊出对抗资本主义、代沟、人类灭绝之探讨:“ People like people / They want alive people / The young surprise people / Stop fucking with the kids ”。而 Matty Healy 以 Marilyn Manson 般之造型演出的 mv ,包围着乐队的影像也是对现今社交媒体的写照。

《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面世之前, The 1975 已发表过七首先行单曲,而每首都属不同的音乐风格。《 Frail State of Mind 》是他们 glitchy 电音的一面,祭出一首配以dubstep / two-step garage 曲风的 soft rock ballad 。

如沐春风的《 Me & You Together Song 》就好比90年初的英式 indie-pop 声音,有着赤子之心情怀。歌曲的“怀旧 mv ”,也叫人唤起90年代 Britpop的美好时光,那些年的漂亮 indie kids 啊!

隽永柔扬的 soft rock 曲目《 The Birthday Party 》,有着 country-folk 的曲子之余亦不失摩登的曲风。歌曲的 CGI 电脑成像动画 mv (有很多互联网 meme 人物出现)亦相当有趣。

Acoustic 的时候,《 Jesus Christ 2005 God Bless America 》是很 Americana 风的萦绕心头 folk-ballad 合唱歌,女声是洛杉矶独立摇滚女唱作人 Phoebe Bridgers。

而道出网上情缘的《 If You're Too Shy (Let Me Know) 》则呈现出很80年代的英伦 new wave / pop rock 风格,就像 Tears For Fears 那种。曲中出现的空灵女声是由 FKA Twigs 献唱。

近作单曲《 Guys 》暖意洋溢地唱出 The 1975 四子的友情与组乐队生涯:“ The moment that we started a band /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好一份“ band 友的浪漫”,毕竟这四位在高中时代已走在一起组团玩音乐的老朋友,都已合作了18个年头呢。

《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还可以有几多元化?《 The End (Music for Cars) 》是一首由管弦乐团演奏的电影感乐章,《 Don't Worry 》的 glitch / dubstep 电音,《 Then Because She Goes 》是用上 Auto-Tune人声的 shoegaze 独立摇滚,《 Everything Revealed / Nothing Denied 》是有着幽美爵士钢琴与 gospel 和唱的 R&B ballad,《 Tonight (I Wish I Was Your Boy) 》是继《 TooTimeTooTimeTooTime 》后再有菲律宾裔 bedroom-pop 音乐人 No Rome 客串,《 Shiny Collarbone 》在 house / electronica 曲风下有牙买加 reggae / dancehall 乐手 Cutty Ranks 参与,《 Playing on My Mind 》绝对是美丽得没话说的 ballad ,《 Having No Head 》的从静态 ambient 推至 dubstep / house 。就算《 Don’t Worry 》是 Matty 的演员爸爸 Tim Healy 在他11岁那年写好的歌曲,如今来个父子合作演绎,在 Auto-Tune 处理下也不是典型的父子合唱歌。

解构 Florian Schneider 在 Kraftwerk 里的一代电音宗师神秘角色

Spike Jonze为Beastie Boys 执导别开生面的音乐故事回忆录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