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变色龙 David Bowie 在1975年开创出 plastic soul 风格

撰文: 袁智聪
出版:更新:

英国摇滚变色龙 David Bowie 在1975年3月7日发表的第九张专辑《 Young Americans 》,如今已告面世45周年。当年 Bowie 开宗明义地向美国 Philly soul / soul & funk / R&B取经,以他的英伦白人风格来诠释骚灵音乐,创造出其非典型骚灵的 plastic soul 声音。专辑里向 The Beatles 致敬之余,更与 John Lennon 合作出他的第一支美国冠军单曲《 Fame 》。

已故英国摇滚传奇 David Bowie (1947 - 2016)之所以有“变色龙”的称号,因为在其艺术生涯上无论是他的音乐风格,抑或外观形象,都在不断发生蜕变。来到1975年,这位摇滚变色龙投下的新指标,是朝向美国的骚灵音乐( soul music )探讨,蜕变成为一名英伦骚灵音乐人——所说是 David Bowie 在1975年3月7日发表的第九张专辑《 Young Americans 》,他实行洗心革面地摆脱过往的 glam rock 姿态,开拓出他的 plastic soul 声音。

1975年开创出 plastic soul 声音的英国摇滚变色龙 David Bowie。(互联网图片)

回到70年代初, David Bowie 是最举世闻名的指标性英国 glam rock 巨星。直至1973年夏天 Bowie 发表“告别”宣言——即宣布告别 Ziggy Stardust 这个雌雄同体外星人摇滚巨星身分,并将伴奏乐团 The Spiders from Mars 解散,正是他有意结束那个故有的 glam rock 模式。经过了改编歌专辑《 Pin Ups 》后,在1974年5月出版的《 Diamond Dogs 》专辑,无论是向乔治欧威尔( George Orwell )的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小说《 Nineteen Eighty-Four 一九八四》取材,抑或在音乐上呈现颓靡末世气息与戏剧性,皆见证到他带来的改革,把作品提升至艺术摇滚层次,但是还存有多少 glam rock 的蛛丝马迹,甚至当时他的“独眼龙”形象,亦仍是保留著 glam rocker 的发型。

关于乔治欧威尔《一九八四》: David Bowie 的末世预言警号

所以《 Young Americans 》在1975年春天的出现,那就是 Bowie 要去芜存菁地解脱之先前 glam rock 的枷锁,拓展出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David Bowie 在1975年3月7日发表的《 Young Americans 》专辑,唱片封面也是“吸烟的男人”之典范。

《 Young Americans 》是 David Bowie 开宗明义地向美国 Philly soul / soul & funk / R&B 黑人音乐取经的专辑。专辑在 Philly soul 原产地费城以及纽约市这两个城市灌录,而录音室 session 上亦差不多全以美国乐手作为班底,阵中包括崭露头角的爵士色士风手 David Sanborn ,来自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的鼓手 Andrew Newmark ,和唱歌手之一是当时仍未作个人发展的骚灵唱作人 Luther Vandross , 跟 Bowie 合作多时的键琴手 Mike Garson 和《 Diamond Dogs 》时已有参与的结他手 Earl Slick 都是来自美国,而纽约结他手 Carlos Alomar 更是自此跟 Bowie 展开20多年的合作无间关系。

那何谓“胶骚” plastic soul 呢?有别于正路的蓝眼睛骚灵( blue-eyed soul )或白人骚灵( white soul )流派,那是 Bowie 向美国黑人骚灵音乐取经得来,但却又不是要玩得很正宗真实,而是以他的英国白人风格来诠释骚灵音乐,创建出其英伦摩登骚灵声音/非典型骚灵,从而深深地影响著80年代英国新浪潮纪元的英式白人骚灵取向。当年, Bowie 也因为骚灵音乐的取向,而难能可贵地登上了美国黑人音乐节目《 Soul Train 》演出。

另一个蜕变是外观上。《 Diamond Dogs 》专辑面世之后, Bowie 在同年已换上了判若两人的新形象,而他这个一头橙橙金金烫贴发型、穿得西装笔挺的摩登帅气优雅绅士打扮,也廷伸到《 Young Americans 》时期,踏入其“白骨公爵”( The Thin White Duke )阶段。

没错《 Diamond Dogs 》内的《 1984 》是 Bowie首次采用 disco / funk / soul曲风之歌曲,然而《 Young Americans 》专辑主题曲兼先行单曲《 Young Americans 》,才是他在 Philly soul 影响下的第一首 soulful 歌曲, Bowie 的主唱跟 David Sanborn 的色士风与一众和唱是如斯丝丝入扣而来,是一首矫饰而柔扬、优雅而流丽的骚灵摇滚流行曲。

《 Fascination 》是 Bowie 跟 Luther Vandross 合写,那本是 Luther 的一曲《 Funky Music 》,祭出是如斯魅惑的 soul-funk 曲目,跟 Stevie Wonder 的声音来得一脉相承。

要 ballad 曲子,《 Win 》是介乎 soul 与 soft rock 之间,其梦幻色彩,若然如今称之为 dream-pop 也没有多大违和感;《 Right 》这首 Bowie 勾勒出城市风景的 soul-funk 歌曲,chill 到一个点,那压根儿是后世所说的 neo-soul 来。

《 Young Americans 》的有趣之处是 Bowie 一方面向美国骚灵音乐献媚、要进一步打开美国市场,但另一方面又没有对英伦音乐忘本,于是他改编了 The Beatles 的后期曲目《 Across the Universe 》,重新演绎成一首 rock ‘n’ soul ballad (有 John Lennon 和唱与弹木结他)。其实 Bowie 向 The Beatles 致敬也不独只有此曲,主题曲《 Young Americans 》由和唱歌手所唱出的一句“ I heard the news today oh boy ”,就是取自 The Beatles 的1967年迷幻歌曲《 A Day in the Life 》之歌词。

专辑的另一重点单曲,固然是 Bowie 跟惺惺相惜的 John Lennon ,以及 Carlos Alomar 合写出的《 Fame 》。在 Lennon 的和唱、 Carlos 一手未来派的 funk 乐结他 riff 主奏、奇幻的主唱声效下,此曲压根儿创造出型格的 new funk / modern pop 风格,也成为了 Bowie 的第一首美国冠军单曲。到了1977年,David Bowie与John Lennon和Sean Lennon父子更曾以私人性质与来港渡假旅游,留下一批照片。当 Bowie 在1990年出版精选专辑《 Changesbowie 》时,《 Fame 》的90年 remix 版亦再作为主打单曲《 Fame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