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地音乐》第四集 - The Sulis Club 与 Adrian Lo 的音乐哲理
《硬地音乐》第四集会一口气访问两个音乐单位:乐队 The Sulis Club 和 multi-instrumental 音乐人 Adrian Lo,他们当中,都有曾在英国留学,Adrian 更于德国做有关音乐/音效的有关工作。他们一个是乐队,一个是独立音乐人,但都受到了欧洲气息所薰陶,那他们的音乐又会因为这一些经历在音乐上得到甚么启发?The Sulis Club 和 Adrian Lo 曾是《抢耳音乐计划》学员,所以节目亦访问了《抢耳》的军师郭启华和柴子文,介绍如何透过座谈会及 workshop 等活动,去帮助本地的独立音乐人/乐队令更多香港人认识,甚至走向国际。
The Sulis Club 混合英伦及东洋风格的 pop-rock 乐团,至今已用 DIY 的形式出版两张唱片。主打歌例如〈 Summersonic 〉、〈 I Know You’ll Go 〉等,皆为轻快、令人闻歌起舞的抒情歌,现场表演能令观众投入享受,因此乐队颇受海外音乐节欢迎,更曾获美国音乐杂志评选为香港十大音乐新星。主音 Jonathan 亦是乐队的创作重心,大学毕业后曾当会计师,后来决定辞职,决心以“professional”的心态全职夹 band。Sulis Club 原是 Jonathan 在英国读大学时 band 房所在地,Sulis - 苏利斯 - 本是英国 Bath 这个地方的水泉之神,乐队以此命名,是为纪念那种刻苦的精神;也希望乐队的创意像水泉般源源不绝。
今集另一位嘉宾是 Adrian Lo,他绝对是一位厉害的 multi-instrumentalist ,自幼学习古典音乐,钢琴、小提琴、中提琴等等绝对难不到他。Adrian 求学期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音乐的演奏和创作中,又随学校交响乐团在欧洲四处演出。2014 年由英国回港,2016 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 EP《 Absentee 》,当中四首歌曲风格多元化,极具电影感, 融合了 post-rock、trip-hop、blues 等不同元素曲风。Adrian 不但投入音乐,对电影亦有浓厚兴趣,现在是一名自由身纪录片导演;对影像和音乐的熟悉,让他能在德国柏林一间后制公司学习及制作电影的声效设计。大学主修政治哲学的 Adrian,创作的概念离不开人类自身的身份认同(identity),他希望在歌曲中激起听众有这方面的思考。
负责今集编采的编导熊嘉荣表示制作《 硬地音乐 》,看到了香港两类型的本地音乐团体:“很 general 地说的话,我观察到香港有一类音乐人是纯 focus 在音乐上、那种音色表达出来的意境,老实说是更易推向世界令乐迷欣赏到。我到了柏林访问了 Adrian Lo,他确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香港人其实可从他身上知道音乐和电影、影片之间有很大的 connection 的,他现在于一间电影声效公司工作,其中有一位澳大利亚同事,又是夹 band 的,Adrian 可以从容地和他一起玩音乐之余又可令其在工作上得到启发。”
另一类的音乐则集中在语言,例如中文和广东话,他们以歌词来营造出画面让听众得到共鸣;“当然他们走到世界不同地方也会有人欣赏,如 The Sulis Club 唱的也是 pop 的曲调,只不过不是 canto-pop 罢了,但香港的音乐视野就是窄到连这些音乐也好像接受不到。我很希望港人看了今集后会得到观念上的改变。”编导熊嘉荣又补充。
节目第二部分则走访了文艺复兴基金会举办的《抢耳音乐厂牌计划》,他们的宗旨是培训本地独立音乐人成立及管理自己的厂牌。在访问资深唱片监制郭启华时表示,音乐工业的大环境正在不断转变中;传统的大公司模式未必能追上时代。透过运用新的技术和平台,独立音乐人能抢占市场,与主流大公司的制作一同争取听众的支持。
想看更多?留意周日(21 日)晚上 11 时,RTHK 香港电台电视 31《硬地音乐》第二辑的第四集!
《硬地音乐》第三集 - Modern Children 经历生死 更有勇气走下去
《硬地音乐》第二集 - 80 后 Jason Kui:叫我结他 n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