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茶餐厅变身场地 地痞式社区艺术中心

撰文: 陈力琛
出版:更新:

坐落广东道尾段,油麻地永发茶餐厅在平日的餐饮业务完结后,偶尔会交出场地,举办一些更具年青人气息的活动:音乐会、派对、流动课堂、摄影、时事沙龙等;永发以一间茶记的姿态打进文化产业的现象,以及其仿若livehouse的面向,都值得深究。

油麻地的文青蒲点,你会想到哪里?电影中心里的Kubrick,抑或是唐楼上的Mum’s Not Home?但又有没有想过一个地区的、随处可见的空间,其实也可以变身成艺术场地?就像那一间在内街被五金舖包围的永发茶餐厅。

座落广东道的尾段,没有尖沙咀的繁华,门外更多是稀落的排档,和卖菜婆的吵闹声,永发茶餐厅就像隐于市内的一个特异场所。平日,它就是一间普通、带点旧式人情味的传统茶记。老板留两撇胡须,偶尔会指骂麻烦的客人。

(摄:meeting people is (not) easy)

但在指定的时间里,它会成为一个特殊的展演场所。在那个时间节点,由静到嘈,民谣、摇滚、电子音乐一应俱全;有时又会变身成课室、变身成视觉艺术的展示点。在这点上似乎又暗合傅柯对异质空间(heterotopias)的形容,茶记的用途转化,就像一面镜,和香港社区的既有经验打开了对话。

异质空间(Heterotopia)是法国哲学家传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一个空间概念,指一个真实存在但同时具备想像性的空间,能透过与现实世界做对比,作为与主流现实空间对话及批评的工具。

2016年在家里的茶餐厅工作,Sam(即记者本人)无法按捺日复一日的机械性活动:递餐、送外卖、写单。于是尝试利用特权,在茶记空间里面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一开始是朋友在网上发起的流动学堂,借用茶餐厅教哲学。后来是2017年的《大年初二,喺茶记玩》,做acoustic的演出。今个农历年时做了个续集,并概念性提出了“驱赶年兽”的活动指南,揉合zine摆卖、音乐、艺术展览等元素,举办《春季搜猎:年兽袭来》

5月13日,我又再次以《Do It All Yourself》为名主办活动,并找来身边音乐好友演出,提倡一种庞克(punk)场景的DIY文化。希望借此有更多不同形式的音乐、不同形式的创作发生。

DIY(Do it Yourself)是庞克音乐论述的一个重要概念。相对于其他乐种的追随传统,庞克音乐有意去打破旧社会格局,亦试图从反资本、反中央集权的原则上,再建立属于小众的社群。有见及此,DIY文化强调“自己动手”到“一起动手”等理念便成为庞克音乐社群不可或缺的基石。

而随着茶记更广泛地应用,诸如:流动课室、拍摄取景、音乐会、派对、婚礼场地;永发茶餐厅似乎生长出了自己的一套面貌,日间卖餐饮食物、晚间拉闸后便是另外一个国度。

落闸后的永发茶餐厅,仿佛通往异国的大门。(摄:Colin Lau)

曾观赏过《年兽袭来》现场的参与者Doris指,“无试过喺茶记听音乐”,整件事很温馨,令人很开心,“去livehouse都是年轻人,或者特定群众,像punk仔、metal佬,但《年兽袭来》当日就不分男女老幼,并非局限‘平时听开’的听众。”

Glass Onion音乐记者Heidi则形容永发是一个“更加真实的空间”。因为livehouse的运作模式较严肃,偶尔会令Heidi有种“去错了高级酒店”的紧绷感觉。茶记的传统和草根性则消除了她的敏感和无所适从。

如果用独立音乐圈念兹在兹的livehouse文化去形容,永发茶餐厅可能比大部份现存场地更适合称之为一个livehouse。因为在平日的商业运作和偶尔的艺术探索上,永发以一种更具生命力的面貌示人,摆脱了一般人对于茶记的刻板印像。将一些年青的幻想力投进了老旧的空间,既焕发了新景象,亦是一种更在地的连结,真正地“live”。

相片提供:meeting people is (not) easy、Colin Lau

五月睇咩show好?本月演出精选一览:
月事呈报:五月天、五月天母亲,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