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失聪】关于音乐 代沟与断层是在所难免|专栏
有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发生于远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从前,有不少本地杂志皆设有征友栏目,给读者公开征友,征友者要填上性别年龄星座以及个人喜好等资料。而当年,就有人就在喜好的一项填上了“高达”。于是,有位热爱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文艺青年去信交往(当时的第一步是写信作笔友在先),跟著发现了大家完全牛头唔搭马嘴——原来他所指的“高达”不是导演尚卢·高达Jean-Luc Godard,而是日本动画《机动战士Gundam》。
这就是传说中的文青影痴遇上毒男动画迷(或模型友)的经典故事。(我好奇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人同时是尚卢·高达电影与“机动战士高达”的爱好者呢?)
就在2017年的今天,当我说出“OMD”、“DM”和“一风堂”这三个名称时,大家又会想起甚么呢?
如果你即时想到的是,全名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的英国利物浦electro-pop先锋乐队OMD,迟一年出道但日后更能跻身殿堂级之列的英伦电音天团Depeche Mode(中国post-punk / electro rock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Re-TROS将会为他们今年的冬季欧洲巡演担任暖场表演嘉宾),以及以土屋昌巳为首的日本new wave / art rock乐队一风堂(Ippu-Do)。那么我马上可以同你来个''give me five'',然后补充一句“我们都是哺食80年代音乐乳汁长大的。”
然而,若然上述的三个名字所叫你想起的是:Olympus的OM-D系列相机,英国鞋子品牌Dr. Martens,日本拉面店“一风堂”。那么,似乎大家有多少代沟,又抑或是一种音乐文化的断层现象。
自问不敢当甚么音乐老前辈,更不是个唯我独尊的老屎忽(我的屁股仍相当结实坚挺——多得跑步/行山有功),所以我不会大剌刺地轻蔑与怪责年轻乐迷你们竟然不晓得这些如何经典的乐队,到底我明白当今天的90后年轻朋友要去追溯自60年代以降超过50年的摇滚历史,是多么的大海茫茫的事。
但是,我倒会想到怎样能够多令到大家认识到这些名字。毕竟我总乐于跟年轻一代的乐迷作沟通畅谈,而同时我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这个年青世代的东西,大家相得益彰。
身为音乐媒体工作者,随著时间巨轮的不停前进,我所接触到的乐迷年龄层也愈来愈年轻,总不能以固有的一套方式来跟大家沟通。很多从前我们所老生常谈的名字,如今摊出来也许只会换来一堆黑人问号。
即使在外国,也有身穿印有鼎鼎大名Kurt Cobain肖像t-shirt(好像是H&M出品)的青少年被问及可有听过Nirvana歌曲时,那答案是“没有”,也不太清楚Kurt Cobain是谁。音乐文化断层就是这样的一回事。
所以如今我写音乐文章,除非只是在一些较个人化的平台如我自己的网志及Facebook上发表,否则当我写起甚么老名字来,都会多加几只字以作附注。今时今日我写乐评,其实并不会比从前为轻松简单呢。
关于袁智聪:
香港音乐媒体工作者,无间断执笔乐评30年,曾创办音乐杂志《MCB音乐殖民地双周刊》;除执笔写字外,另有担任DJ、音乐表演节目策展人、音乐文化讲师,现任《扭耳仔》顾问编辑。专栏《选择性失聪》不是乐评碟评,而是纯粹以个人角度来写写音乐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