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有无你心水土地用途?年轻人:冇屋住讲咩基建
“土地大辩论”涉及香港数十年后的土地发展方向,关乎到每一位香港市民的福祉。《开罐Opener》访问了多位年轻人,看看他们有多了解!
上车无望?《开罐》日前在街头访问十数位年轻人,看看他们对现今香港土地供应的看法,以及测试一下他们对土地大辩论的了解。
买楼=妄想?
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在香港置业,不少访问者都表示希望能够在香港买楼,但下一句随即表示认为在香港买楼是不可能的事,仿佛理想和现实是两个对立面。
“想上楼呀?我谂储到你死𠮶刻都上唔到”,看似夸张的描述,却是香港现今楼价的实况。2017年美国物业顾问机构Demographia公布的报告发现,全球房价最难负担城市第一位正是香港。以一般打工仔为准,要不吃不喝18年,才有机会置业。如此残酷的现实,难怪受访者们都对置业感到绝望。
苦干还是父干
面对置业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如何才能成功上楼?受访者们不约而同认为“父干”是唯一出路。
何谓“土地大辩论”?
政府于去年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小组目标解决香港土地短缺问题,并提出18个土地供应选项,在社会上进行“土地大辩论”,让公众参与讨论。 小组会以公众意见为基础,整理土地供应政策并向政府提建议。
“土地大辩论”涉及香港未来发展,亦与香港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此重大的讨论,究竟多少市民有留意到?在接受《开罐》访问的十数位朋友中,大多受访者均表示是初次听见“土地大辩论”,并指不论在网上、还是在新闻中,都不太留意到有关“土地大辩论”的议题。
【小学生仲识几多广东话? “我唔知我讲普通话定粤语 分唔到”】
记者事先预备了三条选择题, 测试他们对“土地大辩论”的认知。每条问题有两个选项,一个选项为真正“土地大辩论”中的建议,而另一个选项则为记者创作的建议。受访者需要选出“土地大辩论”中的建议方为正确。
1. 改装货柜作住宅用途 VS 货柜码头上盖建屋
受访者Terry认为改装货柜作住宅是正确答案,并道认为外国已有住货柜的先例,因此在香港实行亦非不可能。“官腔啲嘅应该就系”,受访者阿轩则以此作为回答问题的方针。 他表示虽然改装货柜作住宅较为合理,但认为政府始终较倾向与地产商合作,并会利用这些物业赚更多资金。因此认为于货柜码头上盖建屋是“土地大辩论”中的建议。
正确答案:货柜码头上盖建屋
不少受访者得悉正确答案后,均表示不太满意此选项,更异口同声表示如果将来要生活于货柜码头之上,很大机会会受噪音骚扰。
2. 活化工厦作住宅用途VS于郊野公园边陲建屋
第二条问题同样有分歧,受访者阿轩表示曾经听说,特首林郑月娥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曾提出活化工业大厦作其他用途,因此认为活化工厦作住宅作为土地供应应选项亦不足为奇。而受访者Terry则以逆向思维作答,他认为市民觉得奇怪的选项, 便是官方倾向的选项。他认为活化工厦较为合理,因此推测于郊野公园边陲建屋才是官方的土地供应选项。
正确答案:于郊野公园边陲建屋
不少受访者表示对于此选项感到失望,他们均认为郊野公园值得保留,因为郊野公园是让市民享受大自然的地方。而受访者Petty更提出于郊野公园边陲建屋的隐忧,认为住于郊外会有交通不便的问题。
3. 水上建屋做水上人VS填平船湾淡水湖以获取土地
受访者阿轩一听见问题,便肯定地选择填平船湾淡水湖为正确答案,只因他认为“政府就是最钟意填海㗎喇”,因此政府以此作为土地供应该选项亦非常合理。 另一受访者Lily则认为以填海换取土地是非常“正路”的做法,因此选择填平船湾淡水湖为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填平船湾淡水湖以获取土地
对于正确答案,不少受访者均表态不支持,只因担心填平船湾淡水湖后,会影响食水供应。受访者Petty更直言,此举有机会成为东江水加价的契机。可见土地发展要顾及供应外,亦应以便利市民生活作为考虑因素。
【土地大辩论】种出大厦必先摘去鲜花? 7首歌谈买楼及土地发展
土地分配不均 难解决现有问题
经过一轮问答后,受访者对于“土地大辩论”有何感受?“政府信得到过嘅咩?”、“要将土地平均分配,先可以阻止香港人难买楼嘅情况继续恶化”,不少受访者都认为“土地大辩论”中的选项未能有效解决问题。
更提到如果政府真的为市民著想,必先增加作住屋用途的土地。根据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官方网页中的土地供求估算表显示,直至2046年,估算土地总短缺为1206公顷, 住宅短缺于当中只占230公顷、约20%,而基建及设施用地短缺则估算为720公顷、约60%。
受访者对此估算结果表示不满,直言住宅用地只占20%是绝对不足够。相反,基建及设施用地占60%则过多,不少受访者都认为比例不太合理,“无屋住要基建做咩?”、“又系𠮶三跑港珠澳𠮶啲(基建)呀?无用㗎㖞!”看来市民们均倾向政府先要利用土地解决市民住屋问题,多于兴建对市民没有直接益处的基建。
对前景无望 成漠视契机
【JW王灏儿化身一日面包店店长 “好珍惜街坊街里同小店嘅关系”】
“土地大辩论”看似为市民在住屋问题上带来希望,但却不获得大众的关注。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受访者阿轩认为,现今政府一直没有确实为市民解决问题,因此造成市民对政府信心不足的情况,亦难以令市民对前景感到有希望。“其实我已经觉得买楼系好虚无嘅事嚟,所以我都无乜理会呢类型嘅嘢,无论楼价下降几多,我都系买唔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