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鸟】认识麻雀 一群低调的邻居 与人共享这城

撰文: 吴志茵
出版:更新:

是可爱、富生命力;还是嘈吵、禽流感、视而不见?“麻雀”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对牠的印象,似是一出平凡的电影,记忆模糊,难以引人注意。麻雀游走于社区中,时刻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里,时而留在枝头,时而空中飞翔,像在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过,对于这些经常碰面的邻居,我们又知道多少?摄影:黄永俊、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麻雀生命力强,普遍存在于城市里,融入人的生活中。
树麻雀总爱在你的脚边蹦蹦跳跳,与人擦身而过,人们仿似已经习惯了牠们的存在。

“吱吱吱……”

小麻雀独自站在晾衫架上,一边吱吱叫,一边侧头歪脑,窥探室内环境,像在说:“屋内有没有人呀?”

时候尚早,屋内的人仍睡眼惺忪;步出露台,慢慢靠近牠们,想看清楚这“早鸟”访客。麻雀体型细小,咖啡色的头圆碌碌,两颊似是错涂了灰黑色的胭脂,一脸傻气,就在四目交投的一瞬间,牠拍翼飞走了。

在日常生活里,与麻雀擦身而过的机会多不胜数。相对其他雀鸟,麻雀比较贴近人的生活,但天生的警觉性,却与我们保持相当距离。我们与麻雀的关系,既近且远,似是萍水相逢,就如经常碰面的邻居,只知道对方叫“陈生”。

牠的正名叫“树麻雀”

就算你不懂细分雀鸟品种,也一定认得出麻雀,牠是最广为香港人熟悉、亦是本港最常见的城市雀鸟。其实,牠的正名叫“树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特征是喉部及双颊带有黑斑点,是树麻雀的独有标志。

香港观鸟会研究经理余日东表示,树麻雀属本港“留鸟”,即长期居住于香港的鸟类,基本上一年四季皆可见。“牠们喜欢与人为邻,某程度上是倚靠人才能生活,无论是栖身之所及觅食习惯都与人关系密切,所以,在香港如此人烟稠密的城市里,树麻雀是特别常见的。”能够于城市环境中生长,加上随处可见的特性,令树麻雀在观鸟会举办的2004年“我最喜爱的香港雀鸟”活动中,获市民投选为第一名。

树麻雀自有一套生存法则,能在石屎森林里找到一片栖息空间。

大都会的留鸟

树麻雀有时会闯进商场之类的室内地方,难免会令公众关注卫生问题。

不知从何时开始,麻雀融入了人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栖息地方,还是平时活动范围,都与人不能分割。牠们的生活是如此贴近我们,但到底是谁闯入了谁的领域,恐怕已经无从争辩了。

得到天赋的警觉性保护,我们与麻雀总是这么近,那么远。
我觉得麻雀每天都在我们附近,低调地与我们共存。
摄影爱好者 Eric Yu
咖啡色圆头,喉及双颊带黑斑,是树麻雀的特有标志。 (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Eric认为有时麻雀的动静与人相似,讨人喜爱。 (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麻雀常常侧头歪脑,四处张望,对身边环境保持一定警觉性。(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是益鸟还是害鸟?“除四害”:麻雀的黑暗时代

麻雀在中国大跃进时期曾被视为“害鸟”,更被列入“四害”之一,内地掀起一股“打麻雀”热潮。(网上图片)

“麻雀成群,祸害庄稼,一起一落,粮食上万。”因为农民当年的一句话,中共已故主席毛泽东认为麻雀以谷物为食,影响农业生产,于是与各省书记商讨,把麻雀归类为四害之一,发起“除四害”运动。

对于麻雀是否应定性为害鸟,当时曾引起不少生物学家讨论,众说纷纭。其中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兼生物学家周建人特此撰写文章,断言“麻雀是害鸟,害鸟应当扑灭,不必犹豫。”另一方面,有人提出麻雀虽然会吃谷物,但也会吃害虫:“应该承认麻雀在某些季节确实有害,但在更多时间里是有益的。”

我觉得农夫与麻雀是可以共存,只要你懂得略施小计,可想办法规范麻雀的活动。
有机农夫黄如荣
有机农夫黄如荣

黄如荣在元朗锦田开设有机农场,他说麻雀于夏季会较多出现,属杂食性,基本上什么都吃:虫、肥料、稻谷、菜苗、果实、菜叶,可谓“见乜食乜”。为减少农作物损失,农夫普遍会采取措施驱赶雀鸟。“以前会设陷阱或以药饵去捕雀,又会放置稻草人或点鞭炮、开大收音机或放麻鹰声等,以声音把雀鸟吓走;现在通常会挂反光CD或胶袋来赶雀鸟。”

黄如荣补充,定义麻雀是否对农业有害,视乎牠们吃不吃作物。“如果田里有作物,麻雀多数会食,可说有害;若田里没有作物,麻雀会食杂草、种子、虫,那就对农田有益,所以要视乎当时田里作物是什么。”

现代农夫普遍对麻雀持包容态度,最多只会以挂反光CD或彩带等较温和方式驱赶雀鸟。如果管理措施做得好,黄如荣认为雀鸟都是有利自然发展,有助农业,另一方面亦可平衡生态。

首次全港麻雀普查日

欧美研究指麻雀受生活环境改变影响,数量正在逐步下降。

树麻雀虽然在港十分常见,但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专门针对树麻雀的研究,对于牠们的数量、分布及生活状况等均没有基本认识。香港观鸟会将于5月8日举办首次“全港麻雀普查日”,以树麻雀作调查对象,除了为日后长期监察树麻雀提供基本数据,亦借此提高市民对城市生态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科学调查工作,拉近大众对科学的距离感。

牠在城市生态中有重要的角色,是城市的一分子,与人一同共享这城市。
香港观鸟会研究经理余日东
香港观鸟会将于5月8日举行首次“全港麻雀普查日”,邀请大人细路一起数麻雀,为日后长期监察树麻雀情况作基础。

多个地区麻雀数量减少

近年,欧美研究亦显示麻雀数量有下降趋势,原因暂时仍然不明,有指可能是由于耕作模式转变。余日东说:“以前用人手收割,谷物会跌到‘一地都系’,麻雀可伺机啄食,但现代化农业以机器收割,令麻雀不再有机可乘。”另外,大量使用农药亦被指是令麻雀消失的元凶。

及早开始长期监察鸟量

余日东坦言,以往观鸟会一般针对濒危雀鸟进行保育调查工作,例如观察黑脸琵鹭。“其实,外国同样会对常见雀鸟做长期监察工作,欧美就有研究显示一些常见雀鸟数量有下降趋势,稀有度由“普通常见”渐渐步向“濒危”。虽然香港树麻雀的情况未致于太差,但当发现数量下降时往往为时已晚,现在是着手开始长期监察的时机。”

后记

游乐场一隅,顽皮的小孩作状冲向一群麻雀,把牠们吓飞了。

为了本期的麻雀报道,记者走访了几处不同地方,去查找、去观察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类邻居。

或许你会感到疑惑:“麻雀不是四处可见吗?为什么要专诚去看?”即使是很常见,但又代表真的认识吗?以为一直熟悉的事物,原来只是拥有面目模糊的印象。麻雀虽然常常出现在我们附近,但现时世界各地都有迹象显示麻雀的数量正在减少,这亦意味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转变中,最终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