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国GDP破百万亿元 今后便放弃订立GDP目标?
市埸普遍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将录得复苏,中国经济成为市场焦点,不过,就中国而言,今年地方政府订立的GDP目标却较市场为低,对经济复苏的强度似乎有所保留,甚至有官方人士建议中国今年不应该设立GDP增长目标,意味中国政府或已放弃为GDP订立目标。
去年中国经济逆市增长2.3%,GDP首破百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多个省市今年GDP增速目标相继出炉,多数定在6%以上,较国际组织及市场所预测的增长8%至9%左右为之保守。当中,一线城市如广东、上海、北京将2021年GDP增速目标统一设定在6%以上,中部省份河南、湖南、山西等经济增长目标为7%至8%,湖北作为2020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省份、海南由于自贸港政策利好,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均在10%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上表示,将确保央行采取的政策是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一贯性的,而不会去过早地放弃此前发布的支持政策,预估今年中国的GDP增速将恢复到正常区间内,符合预期,惟未透露预测数字。他亦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经济增长,人行将关注宏观杠杆和不良贷款风险。
建议“十四五”期间不设立GDP增长目标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表示,2021年经济基准预测在8.5%左右。然而,他指这数字之中有很大的基数效应,这种统计上的基数效应容易给投资者、政府部门带来误导性,包括对宏观政策的误导,因此要加以关注。
马骏认为,从今年开始中国应该永久性取消GDP增长目标,而把稳定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最主要的目标。他指,GDP的数字可以作为一个预测,财政部门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基础来进行财政收支的预测,投资部门可以将其作为基础来预测投资行为,但不应该将其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业绩的指标。
他指出,若继续将GDP增长设定为官方目标,地方政府加码推高当地GDP,会加大隐性债务的金融风险,也会出现经济资料注水的情况,而且高基数效应下GDP资料大幅放缓。故此,不设GDP目标便可避免地方政府为追求增长目标,加大隐性债务的风险及虚报增速的问题。
待其他经济指标形成便可放弃GDP目标
不约而同的是,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亦于今日发文建议,今、明两年中国全国层面不对外正式公开GDP增速目标,因受疫情和基期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指标仍将面临非常规波动,其所表征的真实经济含义可能复杂而隐晦。
但是,他明确表示,不对外公布GDP增速目标并不代表没有GDP增速目标,更不代表GDP增长不重要。他认为,GDP增长目标仍将是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性指标。
冯煦明指出,宏观经济跟踪监测与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纳入更多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与“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碳排放与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便利度幸福度、社会保障覆盖广度与深度等。目前,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内的若干研究团队正在朝这一方向展开课题研究,尝试提出适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指标目标体系。但不论在哪种方案中,在更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尚未创建起来之前,GDP指标都仍然是一个关键性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5月的“两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0年中国将不设GDP增长目标,是1994年中国开始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以来,首次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目标。现时两位在位官员的表态,意味中国内部已不将GDP增长作为唯一指标之选。
马骏:货币政策应适度转向
中国杠杆率上升得非常快,马骏要求货币政策开始调整,但也不能转太快。去年首三季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25个百分点,为2009年以来最大升幅,他表示这将会导致未来的金融风险,有些领域的泡沫已经显现,包括A股及一线城市楼价等。此乃中国官方人员首次出口示警A股及楼价存在泡沫,提醒市场千万不要过份兴奋。
不过,同时,他担心如果今年货币政策不进行适度转向,会导致中长期更大的经济、金融风险,而不过,货币政策如转向过快,则会加剧通胀问题及影响实体经济。他认为今年中国M2增速其控制在9%左右的话,相对来讲是比较合理的。
对港股的启示
香港作为极度外向的经济体,主要投资者来自外资和北水。现时市场流动性持续泛滥,目前北水今个月每日近乎以过百亿元的速度流入港股。资金寻找求回报便走进港股之中,但香港缺乏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空间,一旦流动性收缩,港股率先沦为“提款机”,恐将先遭遇一轮挨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