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南海智囊:习近平座谈会“十四五”规划的五点建议

撰文: 王雨辰
出版:更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受到了极大冲击,生产停滞,消费下降,经济停摆。虽然随着有序复工复产,中国经济有所回升,但仍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值此之际,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出,也被赋予了一层“绝地求生”的意味。围绕中国经济,香港01记者日前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陆铭受邀参加了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且为其中最年轻的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学,著有《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体制的视角》等。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需要面临的重要议题。图为日本东京的新富疗养院,居民们跟随人形机器人进行下午锻炼。(Reuters)

香港01:您一直比较关注城乡和区域发展,此次座谈会上,就此提出了哪些政策建议?

陆铭:首先我认为需要把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点出来,我这次的发言中讲到一些数字,第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低10%,尤其是发达国家处在与中国目前相同的历史阶段时;第二,中国的大城市和围绕大城市建设的都市圈规模是偏小的,中国城市发展受到人口管制、建设用地供应制度等方面约束,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圈发展是不充分的;第三,中国的市民化进程,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制度因素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问题,城市常住人口有三分之是不拥有本地户籍的,在一些超大城市,存在大量长期居住人口,有些在当地居住超过5年甚至10年的人还没有获得本地户籍,这些都是我认为需要改革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提了一些建议。第一,要加大力度建设都市圈,把大城市往都市圈方向发展,提高它的经济增长作用。要强化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在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根据规模和功能定位差异,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半径30至80公里不等的都市圈,以轨道交通连接起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强化其增长极作用。

第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当前中国的制度改革已经基本全面放开了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下城市。我建议“十四五”期间,能够加快城区人口500万以上这些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而其中的重点就是已经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的这部分外来人口,不管他们教育水平是大学生还是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如果在这个城市已经长期居住到10年以上的话,这些人是很稳定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推动市民化进程,让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加大人口流入地的建设用地的供应,在人口流出地适当的做减量规划,有些闲置的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可以复耕成农业用地,把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地区的进行流转。

第四,加大教育投资和改革。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目前人均受教育水平少三年左右。所以我这次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就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户籍人口,因为目前城市地区的孩子基本都要上高中,但农村地区的孩子,特别是大量留守儿童,需要通过十二年教育的普及,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

第五,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和都市圈,会出现高房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要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关投资既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可拥有可持续的回报,还可以缓解城市病,减少外来人口市民化压力,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宜居和社会和谐三个目标的共赢。

香港01:您提到人口和城市化的问题,中国现在也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老年化社会到来的切实压力,在这方面“十四五”规划如何着力?

陆铭:如果单纯从人口角度来讲的话,我猜测应该很快会取消计划生育,实行自主生育。但是我想讲一个观点,不能再指望生育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放开二胎以后,除了放开二胎的当年,出生人口出现一定增长,后续政策效果就在一年到两年时间内就消退了。中国目前还出现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所以可以预期,我们的生育率如果再想恢复到之前的水平,非常困难。

在我所关注的领域,通过两个举措可以延缓老龄化产生的问题。第一,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当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小城市进入大城市,其实同样的劳动力焕发出的生产力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哪怕劳动力数量增长慢甚至劳动增长率为负,只要劳动力在更有生产力的地区和部门,整个人口红利就可以被延长。

第二是刚刚提到的人口素质。如果平均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那么人口红利就可以通过质量的提升来延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除了我前面讲到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配置效应以外,第二个是教育和健康,这是我提到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原因。至于其他方案,比如推迟退休年龄,现在已经在做。事实上,中国劳动力退休年龄相对于预期寿命来讲太低了,中国现在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一线城市等发达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83岁,而法定退休年龄还在50至60岁的水平。

另外,近几年政策一直高度关注养老产业的发展,为老年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健康服务。所以我认为应对老龄社会的来临应该是多管齐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