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整肃或将落幕 中国宣布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2020年注定将是中国改革转折的一年。1月2日至3日中国人行召开2020年工作会议,会议宣布,中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按照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一贯原则,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实际掌舵中国经济开始,2016年到2019年中共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为由头发动的一系列“去杠杆”和“金融整肃”工作,到2020年似乎将告一段落,新的更多带有建设性的改革也将从此开始。
按照本次中国人行工作会议的内容,中国已经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进展。 中国经济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影子银行治理成效明显;重点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取得重大突破;外部冲击风险得到有效应对;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金融体系已成为不稳定因素
人行认为坚决打破了刚性兑付,严肃了市场纪律,促进了金融市场信用分层,推动了市场风险合理定价。同时,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加快补齐外债、房地产金融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统筹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等制度短板。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部门,尤其是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确保金融安全,保障国家金融稳定与政策落实,就成为了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中之重。
然而,从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史,尤其是近20年的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建设来看,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其中积累的问题和制度漏洞也已经到了积重难返,一触即发的危机程度。
一方面,中国业已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完成了从实体集团向金融体系的转变。通过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不断“收割”着中国的实体产业的利润和居民财富。中国经济也逐步陷入“金融空转”和债务陷阱。
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利用各种制度漏洞和渠道已经紧密连接。外资不受监管地通过各种公开或地下的管道潜入中国市场,操控中国资本价格。只要中国国内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资本外逃。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上最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成为市场舆论和“社会动荡”的幕后主使。
先防范金融风险再推动改革
此外在民间,以金融创新为“旗号”形成的“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在银行体系外形成了庞大的不受监管的另一只金融力量。固然,这种民间金融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随着金融炒作和“资金池”的滥用,民间金融很快就沦为了高利贷和“金融旁氏骗局”的工具。不仅民间财富被大量“收割”血本无归,而且形成了新的“债务陷阱”和社会动荡因素。
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面对中国经济“脱实向虚”、金融空转,面对之前经济刺激带来的“后遗症”,面对国际金融“做空”势力的渗透,以及“影子”银行的大行其道,中国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了横亘在中国改革道路上的一片“雷区”。
无论是2015年爆发的中国“股灾”,还是2017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接连“爆雷”,抑或是企业居高不下的负债率,都给中国的执政者敲响了警钟。如果金融风险不加已排除,那么中国就将会陷入“拉美”式的金融危机,跌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尤其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以及对全世界开启“贸易战”和“薅羊毛”模式之后,为了防止美国将“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为“金融战”,像对俄罗斯、土耳其、阿根廷,以及当年的日本那样实施金融“突袭”,中国进行防范金融风险,补齐短板金融改革就成为了施政的重中之重。只有防范住金融风险,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行金融改革,加速资本市场的渠道建设,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为中国经济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本。
依法做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
因此,中国在“反腐”取得初步成果之后,2016年提出金融“去杠杆”,2017年中共十九大继而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目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首当其冲。
如今,在大多阔斧的六年“反腐”和三年“金融整肃”之后,中国宣布“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并将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则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政府以“金融整肃”及“经济踩刹车”为主的经济改革或将告一段落。
在此次人行的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指出,2020年,中国金融改革将在“厘清各方职责边界,压实各方责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恢复处置机制、损失分担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方面,突出重点,继续依法依规做好重点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基本化解互联网金融存量风险,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存款保险机构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重点,加快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水平。2020年,新的带有更多建设性的中国改革将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