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资金集结号已吹响 中国多项金融政策密集出台
为了实现2020年“稳住”经济的目标,中国政府正在通过金融“新政”的推出调集资金。2020年1月2日至3日,中国人行在北京召开2020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原有“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已经被“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所代替。之后1月4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也发布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以期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除了刚刚进行的“降准”之外,中国政府再继续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同时,寄希望通过加速相关改革的落实,来重新恢复金融体系的活力,盘活存量资本,为2020年的中国实体经济注入更多资金。
宏观货币政策更灵活
按照此次中国人行工作会议的要求,2020年中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被要求更具有“灵活”性,而不是之前的一刀切。为了保证这种灵活性的实现。当局将在“加大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落实相应机制的建立。以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能动性,而不是提供更多的资金,这是2020年与2019年的最大不同。
再具体方面,此次中国人行工作会议提出,将在2020年基本化解互联网金融存量风险,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存款保险机构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加快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并在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方面,通过大数据和平台化监管机制的建立,为市场提供新的信用保证、提前预警风险。
在此后,1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也发布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的规范措施和激励机制将正式开始运行。一方面规范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和中小民营银行、信托公司,逐步恢复其融资能力;同时,通过引入新的投资主体和规范产品,尤其是扩大社保基金、产业基金等长期资金的投资规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资管及信托公司回归主业
换句话说,该意见的核心内容就是“金融整肃”后的“重建图纸”,以及对于启动资金、市场信心的又一次明确。
第一,在2020年中国的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将完成执行层面从短期绩效激励向长期投资激励的转变。奖金激励将被股权激励广泛取代。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将回归主业,并被系统性监管。
第二,对于中小银行、农村信用社、互联网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将在清除资金风险后,网开一面,通过合并重组、发行永续债、股权置换、股份化等方式,重新恢复应有为中小企业、农户融资的主业功能。
第三,对于目前资本市场投资缺乏信心、企业融资产能扩张需求不足的情况,新规范、新市场的启动运行,一方面要靠进一步开始市场来完成,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发挥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来完成。企业不愿意投资,那么就动员“国家队”和“大型集团”入场,通过扩大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地方基建基金等主体的投资规模,由“国家队”在代替企业投资。同时,对于一些高风险的科创企业,如果一家企业不愿投不敢投,那么中国政府还可以组织产业基金,组团进行投资,甚至鼓励保险资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产业基金。
誓将存量资金盘活
总之,在现代银行金融体系下,无论是谁的资金,归根到底都是银行的资金。无论市场有没有信心,只要不发生银行系统性挤兑,也就是“金融风险”,反正你不投资,政府就会替你投资。只要有人率先“杀入”资本市场,将目前的存量资金盘活,将企业、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那么2020年的中国金融秩序重建工作就等于“成功”启动。
当局相信,凭借中国市场自身的庞大规模、迫切的产业升级需求、以及同样庞大和迫切的民生潜在需求的释放,只要新规范、新市场得以运行,整个经济的大循环就将被疏通,只要金融地产不继续从中抽血,经济增长就能逐一恢复,区域经济建设、科技产业以及民生投资等新经济增长点也将启动,并形成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撑。为此,在2020年的1月初,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为重启新的金融秩序而调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