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四中全会的方略 习近平如何藉考察上海落实

撰文: 于小龙
出版:更新:

11月2日至3日,中共总书记兼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刚刚结束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即赴上海进行视察,并将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相比于四中全会上,关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政治口号,习近平在视察上海时的表述则更加具体和明确。

11月2日,习近平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与社区居民代表交流。(资料图片)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进上海的新三项重大任务落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

上海人均GDP已达已发展国家水平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共各项改革急需落实的情况下,上海正在成为习近平的“更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经济的改革“突破口”。

在中共看来,中国经济已经逐步从绝对贫困中摆脱出来,单纯的经济发展已经无法保障社会的继续进步,也难以让民众感到更多的幸福感。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从经济总量上来衡量,上海市2018年生产总值(GDP)已达到3.2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GDP13.5万元,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诸方面也超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是,在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商业开放、生态文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诸方面,距离中国民众要求便利、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依旧差距甚远。这些更高水平的民众需求,仅仅依赖单纯的经济发展难以实现。

中国的社会经济在摆脱绝对贫困后,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与不满。因此,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成为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然而,就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上,相比于“四中全会”上的官样文章,习近平似乎更加务实——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习近平在此次视察上海时这样表述,从某种程度上是在上海,乃至中国官僚敲响警钟。

1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右三)在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实地考察。(新华社)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不是“歌功颂德”的机会,也不应“故弄玄虚”的解读。相比于“民主自由”的口号,习近平的表示更倾向于“官僚的自律”以及相应监督、管理和便民机制的建立。尽管习近平在言语中并没有表达对于目前改革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的不满,但是,将上海市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简单的总结为“要抓一些‘牛鼻子’,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要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对地方政府情况了如指掌

能够如此准确、具体的指出问题。这足以说明,习近平的信息渠道十分通畅,对于上海市政府,乃至中国部分地方政府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若指掌。对于下一步的改革措施的具体落实,习近平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步骤。

习近平正站在国家治理和民众需求的道德制高点上,对地方政府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提出要求。这使得地方政府几乎无法拒绝。在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也显得无可厚非。而对于完成这些工作所需要的财政和经济保障,一方面可以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转移付,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自己解决。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被指进展缓慢。(VCG)

既为上海站台亦图敲打突破口

“别和我说没钱,自己去想办法。”“政策已经给你了,怎么干是你的事。”这种潜台词,从4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依然如此。

对于上海来说,目前中共已经给出了发展“自贸区”、带动“长江经济带”改革方案,但是,近几年来的进展都不尽如人意。在“自贸区”的开放进度上,面对需要突破现有中国法律和中共内部管理框架的改革,上海显然没有40年前的深圳对外开放和20年前的上海浦东开发时那样积极,甚至激进。上海的开放政策甚至已经落后于中央的政策。而在向长江上游省份的产业转移方面,上海又显得过于“敝帚自珍”,相比于深圳迅速完成“腾笼换鸟”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抓住一些优势产业迟迟不放,致使整个长江经济带省份都在驻足观望,原有的区域梯次建设缺乏“重点”和龙头产业的带动。

在此次习近平视察上海期间,习近平重提中共中央交付给上海的新三项重大任务的落实。尽管没有直接批评上海市的工作,但是按照中共的政治语言体系,其中所蕴含的不足、不满语义已经十分明显。按照习近平的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要增强大局意识”,这已经是一种公开的政治批评了。

中共四中全会结束后,习近平借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际,一方面在为上海“站台”,推动对外开放与国际商业合作,而另一方面,则是在“敲打”上海,为下一步诸多建设性改革措施的落实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