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拆局】负利率时代 全球投行“一叶知秋”
暑热尚未褪去,而全球经济已经显出一丝秋凉。随着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不断升级,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世界经济正在陷入衰退。一向习惯于在资本市场上推泼助澜、利用经济波动赚取超额收益的投资银行和金融大鳄,正在为自己的贪婪和对世界经济的“敲骨吸髓”而尝着苦果。
进入6月份,世界各国为了遏制衰退、刺激经济,争相下调利率。澳大利亚央行主动下调基础利率四分之一厘至历史最低的1.25厘;韩国央行三年来首次减息,将利率下调四分之一厘至1.50厘;土耳其央行决定将利率大幅下调4.25厘至19.75厘;俄罗斯央行宣布减息四分之一厘至7.25厘。甚至就连本已为负利率的欧盟也未能幸免——欧洲央行计划在9月继续减息至-0.5厘的历史最低位。
恐陷入进一步衰退
7月31日,美国联储局宣布减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四分之一厘,到2厘至2.25厘的水平。美国的减息再次引起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恐慌,连锁反应随即发生。世界各国都想通过减息来刺激更多资本流向自己,然而这种竞争性的全球性减息,不但让谁也没占到便宜,反而使全球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
目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不仅欧盟、日本的基础利率早已转负,若按实际经济的通胀率进行调整,全世界大多数经济体其实都已进入“负利率”时代。
今年4月以来,包括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花旗银行(Citibank)、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以及汇丰银行(HSBC)在内的国际投资银行巨头都已感受到了经济衰退带来的“寒意”。投资的萎缩和交易量的下降导致各家投行的收益大幅下降,再加上世界各国减息潮的来临,导致债券收益进一步萎缩,甚至出现大量负收益债券。
贝莱德(BlackRock)投资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数字显示,目前,约三分之一发达市场的政府债券和投资级债券已经没有收益可言,而全球负收益率债券总额约为17万亿美元。
业绩大幅下滑逼迫各家投资银行进一步削减成本,甚至不得不大规模裁员,缩小营业规模,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今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等投行已经累计裁员超过三万人。投行的经理们和贪婪的金融大鳄正在为自己之前的冒进付出代价。
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的十年里,由于世界各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一众国际投行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在全球范围加速扩张。大量品质堪忧的企业被投行包装成高成长型企业,进而兜售给投资者,从中赚取高额佣金。与此同时,投资银行家们还通过大量买入企业股票、债券等,再通过复杂的计算,包装成各类投资产品,出售给不知情的投资者,从中赚取息差。
监管松懈 资本流向改变
尽管在过去十年,各国的监管机构纷纷加强监管投资银行,成功令到2008年至2015年投资银行业的杠杆率大幅下降——从接近30倍的水平下降到了20倍,甚至10.3倍。然而,随着经济刺激的需要,以及政客们为了获得金融财团的支持,逐步解除了对投行激进业务的“封印”。尤其是2017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更开始全面放松对投资银行的监管。
面对高企的政府债务和肆虐的金融投机,特朗普政府不仅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与欧洲、日本和中国打起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这无疑使得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对此,时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经断言:“美国在放松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举措,将对全球金融监管和全球资本流向产生重大影响。”
果不其然,解除“封印”后,各大国际投行的杠杆率便开始逐年上升,部份投行的杠杆率甚至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准,其资本构成也愈发激进,各种债券在其总资本中的占比亦逐年上升,已经接近危机前约30%的水准,而现金在其总资本中的占比则又一次下降到10%以下。尤其是美国的各大投行,其规模和吸金能力正加速增长:从2015年到2018年间,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行的资产增幅都在11%以上,营业收入也增长了逾30%。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投资银行及其实体经济。在美国投行和资本市场大肆吸金的同时,欧洲的投行却陷入衰退。2015年至2018年,德意志银行总资产缩水13%,从1.77万亿美元下降到1.54万亿美元,营业收入也下滑了9.8%;英国巴克莱银行总资产缩水12.7%,从1.65万亿美元下降到1.44万亿美元,营业收入也下滑了23.2%;法国兴业银行尽管资产增幅基本持平,但是营业收入却大幅下滑45.7%。由此可见,英法德三国的投资银行都在失血。
尽管人们习惯于将欧洲投行的整体失败,归因为欧盟对投行监管过严,或是企业内部的粗放管理和具体项目的投资失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资本流向的变化才是根本性原因。在美国放任自身金融资本无限膨胀时,一洋之隔的投行又如何能够自保?欧洲投行的基金经理们用尽浑身解数——又是加大股权激励、又是增加奖金,希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引入更高风险的产品,甚至前往美国开拓市场,但最终都只是饮鸩止渴,难挽大局。
在巨大的困境之下,7月7日,德意志银行不得不宣布规模高达74亿欧元的重组计划,并表示将裁减近四分之一、即1.8万名员工。同时,德意志银行退出全球股市交易业务,以及缩小其他业务的规模,以此来减小公司的风险和成本负担。
随后的8月1日,巴克莱银行也公布了削支和裁员计划。巴克莱银行在公布季度财务报表时表示,“今年以来的商业环境明显面临挑战”,公司不得不通过缩减开支来渡过难关。
从损人利己到自食其果
当然,最受伤害的还是全球经济。放松监管后的“华尔街狼人”,显然没有辜负政客们的“期望”。在全球实体经济依然羸弱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资本的大幅扩张和债务的打包重组出售,迅速实现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兴旺。然而,在股价节节攀升的背后,其实是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及国家财富的又一次透支。就在特朗普上台、美国股市大幅攀升的同时,美国联邦债务总额也在大幅增长,目前已累计高达近23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预计在2019年至2021年间,其债务总额将会再增加4.78万亿美元。
巨大的债务和利息成本不仅吞噬了全世界的经济复苏成果,也在掏空着美国经济。2018年,当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出现危机、欧洲经济也开始陷入衰退后,美国经济亦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然而,面对高企的政府债务和肆虐的金融投机,特朗普政府不仅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与欧洲、日本和中国打起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这无疑使得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世界银行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慢至低于预期的2.6%,未来十年将成为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增速最慢的十年。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挽救各国的债务危机,全球将在今年下半年陷入新一轮的减息潮。尤其是市场预期美国联储局将于9月作年内第二次减息,说明即使是美国,亦难掩实体经济的衰退。这一轮的经济衰退,相信就连美国的投行也难以幸免。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据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和高盛等美国大行正计划在业绩不断下滑时,实施裁员措施。
世界经济正陷入一场恶性循环,更多负利率的出现将再次让国际投行们陷入经营困境。然而,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面对各经济体对金融资本的放任与各个国家间的“囚徒困境”,在全球经济高度协同的今天,要想损人利己、“独善其身”,已经没有可能。
上文节录自第176期《香港01》周报(2019年8月19日)《负利率时代 全球投行“一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