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深圳GDP首度超越香港 龙头之争尘埃落定?
酝酿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于上周一(18日)正式出炉,香港及深圳之间的龙头之争,再度甚嚣尘上。事隔一周,港府公布去年经济数据,期内本港GDP增至3%至2.85万亿元,正式被深圳反超,失落大湾区经济规模的“一哥”宝座。
但两地GDP数字的高低,不仅不足以断定粤港澳大湾区龙头谁属,公众更不应过度聚焦香港及深圳的竞争关系,从而忽略了大湾区“全方位合作”的基调,白白错失港深协作的重要机遇。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政府统计处同时公布去年本港经济数据。期内香港区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上升3%至约2.85万亿港元,增速低于政府预期的3.2%,其中第4季GDP仅增长1.3%,为2016年首季以来最慢增长。
“龙头之争”致一体化失焦
正当近年香港经济增长徘徊于2%至4%的水平,一河之隔的深圳正在迎头赶上。根据内地官方数据,去年深圳GDP维持7.6%的高速增长,升至2.42万亿元人民币,以去年人民币兑港元平均汇率1.1855计,折合约2.87万亿港元,超越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然而单以GDP总量高低,来断定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大湾区龙头之位固然不当,但公众舆论过份看重区内龙头谁属之争,亦未免令大湾区的一体化规划变得失焦。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7,000万人口,经济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约11.8万亿元),较现时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纽约、三藩市及东京湾区高出不少。但大湾区与三大湾区的不同之处,是区内并无一个明显可于金融、创科、先进制造业等范畴均独领风骚的龙头城市,故此各城市间的协作及联动显然更为重要。
强强联合属大势所趋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正正强调区内“9+2”城市“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要求发挥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及广州-佛山的“强强联合”。《纲要》将不同城市的合作并列,显然是期望相邻城市加快整合,故此未来大湾区龙头的逐鹿之战,或许不再是“香港vs深圳”、“广州vs深圳”等城际竞争,反而会是“港深vs广佛”等大型都会之间的竞逐。
如此看来,香港及深圳不仅绝非“龙头之争”中的死对头, 更是大湾区发展过程中的不二伙伴。《纲要》为香港及深圳作出清晰的分工定位,香港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并需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而深圳的目标则是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两个城市具备明显的互补作用。
港深创科合作已具雏型
虽然本港于创科领域的发展裹足不前,更明显落后深圳,但本港云集多间区内著名大学,令香港于人才培育及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显得不可或缺。LinkedIn与清华大学近日发表报告,发现深圳的数码人才中,约有 60%来自香港,反映本港有力为大湾区提供源源不绝的人才供应,而事实上包含无人机生产商大疆(DJI)在内,不少立足深圳的创新科技企业,创办人均由本港大学所孕育,港深于创科领域的合作早已略见雏型。
《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作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等战略定位,在在反映大湾区面向国际的特色。香港作为区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独特角色不言而喻,但面对“广佛同城化”及澳珠合作的强强联手格局,不论是香港抑或深圳,相信均难以单靠单打独斗,便稳坐区内龙头之位。港府必须积极与深圳协调,继续加强打通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联动,才能于创科、金融、高等教育等领域互补不足,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避免香港于大湾区的地位遭到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