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时装周】J.W. Anderson 太阳底下创新鲜事

撰文: 黎伟麟
出版:更新:
J.W. Anderson的板间时装走廊,让观众可近看其新作。(Getty Images)

拒绝沦为崇拜仪式

虽然随著科技和市场的剧烈改变,时装周的存在价值受到严重质疑,但大部份时装骚其实仍旧一票难求,许多设计师一直努力增加观众座位,以满足日益壮大的新参与者,包括明星和博客等。增加观众席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向上发展,增添行数,但时装骚毕竟不同演唱会,太远根本看不清楚衣服;其二是向平面发展,即是延长天桥,但模特儿就随时要行数百米的猫步。

Jonathan Anderson于今回伦敦时装周,选择了后者。他谓受到1960年代英国著名室内设计师David Hicks启发,用一道道简洁典雅的白色墙板间隔出狭窄的时装走廊。这条时装走廊不但能增加座位,而且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欣赏衣服,令时装骚在网络时代不至沦为纯粹的崇拜仪式(Ritual)。

J.W. Anderson的著名中性风格,在展现女性化的剪裁线条之中,选用的物料却见拉链、窝钉,妩媚中见硬朗。(Getty Images)

在“无新鲜事”中创新

Anderson在邀请信中引用了David Hicks的说话︰“今日令人兴奋的是个人能有选择的自由,能在广阔的范围里做出种种可能。”这说法其实非常吊诡,时装工业看似巨大,但有时你会发觉创意如此凋零。太阳底下无新事,能够在现有的元素上调节混杂,创出“新”事物已经非常不易。故此,Anderson绝非只是一只Copy Cat,他自有其独到之处,比如轮廓上的实验色彩较Prada浓厚得多,从其“古怪Cutting”可见一斑。如果说Prada难穿,其实J.W. Anderson更难穿。但我们的确需要这类型的设计师,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只是重复“完美”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