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食车(一)】小贩:法官都赞我Good design

撰文: 雷安琪
出版:更新:

财爷说,香港要有美食车。细节上月出炉,车身要符合牌照规格,成本至少六十万。其实,香港老早就有自己的美食车,那是曾经于街头巷尾都可见的小贩手推车,看似简陋的车身,内里构造却饱含民间智慧,造价才不过二﹑三千。有团体在本周日发起美食车汇演,于铜锣湾闹市街头展出小贩手推车、设计师改造单车或小型货Van而成的美食车等,更会即场煮制及派发小食,希望政府修订已数十年未变更过的小贩条例,推动高档美食车的同时,亦能容纳不同种类的小食车,让本地美食重现街头。

 

无牌车仔常被充公  设计实用为主

 

要谈香港的美食车设计,必须先由极具本土特色的小贩车谈起。

 

六、七十年代,香港街道到处都是车仔档,臭豆腐、鱼旦烧卖、狗仔粉等,走在街上不愁肚饿。行业兴盛,也能找到五金铺帮忙代制车;但近年有牌或无牌小贩数目愈来愈少,食环对后者执法日严,揾食车常被充公,为免损失更惨重,车身几乎都由小贩落手落脚自行制造,亦因此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小贩车,档主因应自己的身型、工作习惯和售卖的食物,制作出来的每架车都各具个性,单看他们如何设计自家车仔,本身已是一件乐事。

揾食车常被充公,无牌小贩很少花心思装饰车身,予人残旧之感。花姐的车外形不起眼,当中的格局却满布心思。(叶璋时摄)

走鬼走得快 靠避震弹簧

 

当了三十年小贩的花姐,几乎甚么小食都卖过,近年主力肠粉、萝卜和鱼蛋等翻热食物。由于食物种类多,她的揾食车几乎是同行中数一数二的“重”。典型的四方盒车身,车上放有翻热食物的炉架,四个小炉分别用来放猪皮、萝卜、原味和辣味鱼蛋,大格的蒸炉则用来蒸肠粉,手起刀落,肠粉便被分成细段放到外卖盒,近客人的一方有各式酱料任君选择,随心混出独特滋味。

每架小贩车的外型都未必相同,但都必备4至6个避震弹簧。(叶璋时摄)

“民间美食车大汇演”

日期:1月31日(日)
时间:2-5pm
地点:铜锣湾东角道行人专用区
Facebook 专页:民间美食车大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