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an Hon人在纽约 看香港风格
Ethan Hon在香港土生土长,20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三藩市,并在著名时尚学府—纽约帕森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进修时装设计。经历移居异地,他从广阔的思想空间里学会随心而行,并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找一个容许他“做梦”的地方。
香港人在纽约 看香港风格
"What happens in the world happens in New York."纽约,的确是个代表“美国梦”的地方—─不论你来自何处,生在何地,只要你有好主意和才华,就能一夜成名,从素人变明星。生活在这个地方,不单止为Ethan提供一夜成名的机会,更赋予了他无尽的“想像空间”。
“这应该是纽约跟香港的最大分别吧。”Ethan工作十二小时后,回家后再向记者解释:“香港人,做人做事不多不少掺杂利益计算。事事讲求快、狠、尽、多,什么想法和意念都没有沉淀和发酵的空间。”在香港生活,会赚钱就是一切,钱也是衡量人事的准则。对香港人而言,让一个想法沉淀发酵,非常奢侈;花时间深入了解包装下的内涵,更加困难。
“以前在香港生活,我发现香港人喜欢包装和品牌,却很少花时间发掘包装下的内容。沉醉在表象的生活,令人依靠更多‘刺激’来体验存在感,内心却非常空洞。”对Ethan这个Free Thinker来说,纽约让他找到“新想法”的价值,更令他从在Parsons日夜沉思阅读的日子,意识到增进知识的满足。不论是在巴黎还是纽约等地,当地人不单看重时装工艺,更会细看时装背后的意念和主题。Ethan生活在讲究内涵的地方,从钻研艺术文化历史中了解时装,掌握衣服背后的文化语言,学会为衣服注入生命,用细节展示衣服的文化涵养。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如何演绎时装才是重点。”
Ethan改变了旧日忙于竞争和表现自己的心态,不再追求以快和多的模式学习。昔日他在短时间内“学习”大师的精髓,混搭出最多、最好和最“丰富”的作品,磨掉他需要的“想像空间”。由单从网站和杂志阅读潮流的男生,变成了会细味文化的人。回看过去,他形容早年的自己没个性,作品更缺乏内涵。
面对求新、求变和求出位的时装生态,Ethan却以一句“太阳底下无新事”来应对。纵使他喜欢探索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风格前卫、带点思想反叛的Ethan对“新”却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如何演绎时装才是重点。而我很幸运,得众多媒体报道,才能让作品展示人前。但可能早在几十年前,说不定已经有人做过相似的设计。Who knows?”
撇开幻象底下的真相
在Parsons学习,每个想法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机遇。小至一篇文章,也会打开当地学生的未来。在纽约进修时装设计,犹如活在流行时装的心藏地带,一呼一吸都令人感受到时代脉搏,“the zeitgeist”思想文化的冲击更出现在当地的每个角落。
Ethan解释道:“我在Parsons时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认为充斥市场上的包装、品牌和宣传都是假象。很少人会探究包装下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启发Ethan探究消费包装的现象:“虽然很多人追棒浮华的名牌和包装,但他们实际需要的是最基本的款式。”单从这个观察,他发展出Chimera系列。
Chimera系列可算是Ethan Hon的“Explorational Collection”──融合日式包装纸盒、条码标记和中性造型等元素,配合若隐若现的针织物料,突出普遍消费者与包装之间的关系,将抽象模糊的社会现实呈现人前。
完成第一次访问几日后,Ethan传给记者一张相片。相片内的2016年春夏季百褶裙跟Ethan Hon的毕业作非常相似,他说:“我花上许多时间才成功研发的布料,不消一季就被用了。”原创的价值,在于经时间酝酿和发酵的创作过程。只有表象的裙子,就只是一条简单的百褶裙而已。
记者追问Ethan:“你生气吗?”他吐谈之间流露沉稳的自信:“别人赏识我的作品,令我很感恩。以前的我会因此而气结;但现时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容许我做梦的地方。算了吧。”
Ethan Hon
2015年于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毕业,获得多个设计奖项,当时,犹如时装界炙手可热的新星。Ethan的毕业作品系列 Chimera"发布未几,就已获多个时尚媒体如:《STYLE.COM》、《i-D》、《WWD》和《FASHIONISTA》等垂青,登上内页和网站,成为2015年时装生力军代表人物。未踏出校园,Ethan便以Prabal Gurung女装设计师身分工作,一年之后转职到Club Monaco,担任女装设计师。
个人网站: www.ethanh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