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方太初带你进入“另一处” 体验“占士甸”式挥洒青春

撰文: 宋子江
出版:更新:
《另一处所在》 作者:方太初 出版社:零度出版

占士甸(James Dean)是上世纪反叛的青年偶像,浪漫的文化图腾。他的英姿太受天神眷顾,24岁便早逝,我们只得凝视魔幻的青春。很多人并不知道,从寂寂无闻到青年偶像,诗一直陪伴着他。表面上叛逆喧哗,始终留有一颗文静的初心。他有一首诗,题为《沉默》(The Silence),最后两行写出了他的人生:“坐在此处,沉默,便是我听到的一切╱我想留下,却必须消失”。

甸在此处想望未达之处,留下与消失,存在与毁灭,生与死,矛盾孳生不安与张力,他就在此中挥洒青春,如他所说:“假如你读到这首诗,我希望你懂得╱生活是要来享受的”。读方太初的散文集《另一处所在》,就像一次又一次地重读甸式青春,每一次都是深化与升华。

《另一处所在》的主体分四辑:“此在”、“彼方”、“无岸”和“第三岸”,最后特设“Reprise”一辑,重奏全书的情感旋律。太初在开篇有言:“总是不安于位,时刻都在寻找另一处所在。”读者随着她离位,不但进入巧妙错纵的布局,更易凄迷于旁征博引的遐思。如〈生长的书〉,从圣经开始,跳到翻译维根斯坦的匈牙利流亡作家伊姆莱,连结到也斯在《灰鸽早晨的话》上谈的洛夫,再联想到博尔赫斯,随着她智性地遨游于“思绪的迷宫”。

太初用到“思绪”这个词,既有理性的面向,亦满载柔情。绪者,丝耑也,延绵之意涵呼之欲出,延绵的既是“思”,亦是“情”。太初的散文其实并不依赖空间的建构,读者不会失诸于空间感的迷乱之中,因为行文的是“情”,与其说文动之以情,不如说情动之以文了。延绵意味着时间,读者进入她的散文,就是进入“情”的时间。“情”牵着文字,也牵着读者,走入此处与别处互相转化的循环,同时它又在“情”的时间中消释。

情动以之文的方式

无论空间如何转化,最终都留在时间划出的“○”。〈圆月无涯涘〉写关于圆满的感悟。太初写到九叶派诗人辛笛的〈航〉,“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个圆圈”,流露时日之圆、岁月循环之感喟。另一篇〈七月〉,开篇时她觉得《诗经》〈七月〉重复往返的时间观念已然远去,但是也斯练写的〈七月〉以及他的离世,让她感到“时月如轮……从七月到七月,那就是我们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回到甸式青春,不安和张力仍在,心境已然不同。“情”之绪延绵回到丝耑,此处与别处轮回过后,对宇宙人生都有新的憬悟。

与英国诗人拉金(Philip Larkin)作观照,或许更能突出太初散文的特点吧。拉金有一首诗,题为〈别处的意义〉(The Importance of Elsewhere)。诗人身在“此处”英格兰,与别不同是困难的;他想起自己在“别处”爱尔兰时,与别不同却让他释怀。别处的意义在于划下自己存在的基线(underwrites my existence),而在此处却找不到别处的意义。

拉金一如既往以冷眼观察世界,用动词的时态严格划分此处与别处,整首诗的时间十分固定,换句话来说,行文的是“思”,而非“情”。拉金与太初在思考和感受相似的处境,方法和进路截然相反。拉金断然隔绝了此处与别处,别处的意义可望而不可即;太初则让两者互相转化,由此衍生新的意义。拉金冰寒的诗句,固然有其思辨上的引力;太初的文字更易亲近,犹如熹微中之柔荑。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