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履新】Energy Boost新旧对比 初号vs第3代
自2013年adidas发布Boost系统,它无论从Peformance或Fashion上已经是必用的中底物料。先由跑鞋发展至篮球鞋上,如Crazylight及D Rose 5也用上Boost为中底。至于潮流界,无庸至疑是Kanye West的Yeezy系列及NMD等,已离不开Boost的身影。若说到Boost的初号,不得不提Energy Boost,上月推出了Energy Boost 3后,发现鞋履的细节改善了不少。
首先在鞋面上,初号Energy Boost的Mesh网面为物料,在鞋面上制成了Techfit物料围绕着鞋头间;Energy Boost 3的鞋面透气孔明显放大了,编织密度相对没有初号高,但比较坚硬及弹性较好,Techfit物料不再只是围绕着鞋头,反而以脚趾形而分布Techfit物料,令前脚背的保护性提高。
对比两双鞋身的cage,初号的是紧贴鞋身,相对柔软;第3代的cage物料上较坚硬,跟Ultra Boost的Cage类同,“三间”位置独立分布。“三间”亦以独立绳带作为cage连接鞋带的连结,有助直接受紧鞋身两边至脚背部位,同样提高脚背的保护性。初学的鞋跟位置留空,而第3代以透明胶板呈现,美感较佳,同时对鞋身的物料有着多一层保护。
鞋跟位置的分别,只是外观上的不同。初号留着adidas标志,然而第3代去除了adidas标志,取而代之,用上麖皮制的名牌,刻上“energy”喻意Energy Boost的形号。个人认为在一双功能上的鞋履上,这个名牌的设计有点“画蛇添足”。
外底的分别,在于抓地粒的分布。基本以Torison为基本核心外底(上:黄色、下:灰色),另外再于前、后脚掌外层配上抓地粒。初号的抓地粒分布较少,后掌只围着外围,前掌亦没有密集式分布。反之第3代的抓地粒覆盖范围较多,抓地粒大小较齐整,全面提升脚掌抓地力,对于中底Boost的保护亦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