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异国实习 难忘博物馆就是生活

撰文: 雷安琪
出版:更新:

旅行,是件个人事。一百个人,便有一百种旅行的方式,一百种看世界的视角。当满脑新奇鬼主意的设计师游走在异国街角,会有什么特别的观察?世界另一端的风景,又会为他们带来哪些创作养分?【Designer's Travelogue】一栏,带你钻进设计师的背包,一窥他们的私密游记。

(受访者提供)

参观博物馆,向来是创作团体Miro创办人Rony旅行的必备节目。别人计划行程,首要搜寻景点与美食,她却独留意有哪些非看不可的展览。年前夺得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获资助到德国Vitra Design Museum实习,竟有机会到最爱的博物馆内部作策展工作,展开为期一年“半工作、半旅行”的生活。这次,游历的步伐慢了,带回的除了一整个货柜的“战利品”,其体会及留在脑海中的异地风景亦较以往更为深刻。

图为Vitra Design Museum外的秋千装置,当地人乐在其中。(受访者提供)

Vitra Design Museum位处德国西南的边境小镇Weil am Rhein,与法国、瑞士接壤,当地没甚么好玩的旅游景点,最多的正是博物馆,香港友人纷纷喊闷,她却乐在其中。“我住的地方很近瑞士的巴塞尔,该地无受过战火洗礼,建筑物和博物馆都保存得很好,很多高质素的博物馆,像是放满了手造木制公仔的玩具博物馆,还有Museum Tinguely关于味道的展览等,全都很好看!”

Rony在实习期间有机会参与博物馆日常的各式工作。(图:受访者提供)

展覧态度大不同

作为设计师和参展常客,Rony过去在香港亦试过策展,但参与大型展览的讨论、搜集资料、与艺术家联系、处理展品等整个纯策展过程,却是首次。一年下来,她更明白为何国外的展览总是比较好看。“最大分别是时间。Vitra有四个策展人,每两年负责一个为期半年的展览,他们仍觉得时间不够用。反观香港的设计展览大多只有三至四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筹备,欠缺了有趣、吸引的角度和概念,将展品摊放出来便算。”

著名设计师夫妇 Charles & Ray Eames 的象椅获得悉心存放。(图:受访者提供)

看一个地方如何办展览,更可了解当地对于创作的态度。Rony曾试过在香港参展,寄回来的作品完全损毁,主办单位既没赔偿,亦没道歉。人在异国,亲眼见到博物馆以及参观者对于展品的尊重,更是让她份外感慨。“展品的储存已非常认真,除了配戴手套的指定工作人员,其他人绝不可碰;当地人不分大小,一走进展览馆便会立即肃静和专注。香港则无论观众或是策展人,大多都欠缺这份尊重展览的意识。”

这份意识,在当地其实是自小培养的。博物馆在其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但是一家大小周末的家庭活动,让小孩早早就接触经典设计,了解设计背后的故事;举办的节目像是一年一度的博物馆夜,全年会有一天博物馆开至午夜;或是暑假在场外草地办音乐派对、放映电影等,更是全城参与的盛会。Rony闲时爱像当地人一样坐上古老的电车,逛逛跳蚤市场,简简单单的生活,却处处反映著当地珍惜和爱护旧物的特性。

Rony实习期间见证了三个展览,心血付出得最多的是Making Africa。(图:受访者提供)

一柜家具作手信

平静的生活中亦有趣事,日日夜夜对著最爱的家具设计,一知道可享受员工折扣,Rony当然难以“忍手”。“刚巧我们要搬工作室,都要买家私,有借口入货。”传了相片和简单三个字“买!买!买!”的短讯给拍档Micheal后,就直接寄了一整个货柜的家具回港,当中包括3.6米长、独一无二的Jean Prouve的特制木台,可惜最终入不到工作室电梯,Micheal需进行“二次设计”切割木台,叫Rony心痛不已。

这一年,Rony直言并没有刺激奇遇,却比过去的旅行感觉更加舒服,过程中能好好反思自己的角色,在策展和创作两者配合,希望日后有机会用更好的方法表达概念,吸引更多人去了解设计为何物,慢慢培养起香港人尊重创作的意识。

能认识专业认真的策展团队,是Rony(下左四)这一年最大的得著。(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