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钟表展】独立制表人之路
造表人的台阶
话说今年采访行程中的第一项便是这个由AHCI ( Horological Academy of Independent Creators ) 独立制表人协会举办的Young Talent Competition的颁奖礼。这个比赛在三年前开始举办,以表扬新一代独立制表人的成就,让他们的作品得到肯定。比赛是公开予14个国家共47所国际制表学校参与,参赛条件为参赛者必须完成制表学徒课程或当上制表学徒,独立完成一枚腕表、时钟又或是一个技术结构的设计及制作,并说明时计作品的特点。而评审资格则以作品的技术成就、复杂性、设计和美感为评审原则,并由34名来自11个国家的AHCI的成员作出评估。今年的得奖者除获发一张证书,并可获Horotec制表工具生产商颁发3,000瑞郎奖金,以添置制表工具,而观众也可以在刚才提及Hall 2的AHCI展馆内看到他们的作品,与其他知名成员作品并列展出,极富吸引力。
坚持代代传承
独立制表人Francois-Paul Journe早在1987年已开始成为AHCI的成员,今年也是连续第二年以赞助者的身分支持这个比赛,问他为什么会花钱在这方面,他说当年自己相当幸运:“我在年轻时也得到很多业界的支持和鼓励,还有我的恩师George Daniels,他如何看事物和如何对待制表深深影响了我。如果要说最大的影响大概就是他做的陀飞轮机制,而我也可算是20世纪第二个做这种相类机制的表匠。”F-P Journe做了30年高级时计,但仍坚持以独立制表人的身分。“这样才不会有大财团影响到创作,虽然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要做许多自己不想做的事,尤其是行政和理财,甚至自己也要充当速递员送表,起初就连厂房的洗手间也是一手一脚清理。当然现在的规模已有人可代劳,但亲力亲为的确是一个独立制表人必须拥有的条件。”
在我们常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F-P Journe可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单凭经验来说当然是的,但天才往往在20岁便能把惊天动地的东西做了出来,可能到22岁已经江郎才尽。之后便要用时间去累积经验,那是个人是否肯花时间继续沉淀,并非关乎哪一个年代的人有几多才能。”
竞争日益激烈
Tristan Ledard今年23岁,刚在2015年7月毕业于巴黎的Lycée Diderot,他凭一个线性时间等式时钟在今年比赛获奖,是最年轻的得奖者,他洋洋得意地为我们介绍其作品:“起初做这个时并没有想着要参加比赛,只想在一枚巴黎的机芯上加设时间等式这项复杂功能作为毕业作品,最终决定研发一个线性时间等式显示。从没有想到因此得奖,由于刚毕业,感到现在竞争是颇大的,科技愈来愈进步,不少人都开始选择智能手表,对工艺的追求未必像以往般热切。”不过天性乐观的她,对于这行业还有很大的憧憬,稍后他也会短时间留在瑞士实习,期望自己的品牌很快会出现。”
重视售后服务
今年的奖项已名花有主,但去年赢出的参赛者现在又过得如何?来自瑞典的Pontus Köhler和Sebastian Schlette去年是这个比赛的得奖者,他们来自瑞典唯一的制表学校。“比赛以后那刚好是我们课程中的第二年,而是去了日内瓦跟F-P Journe当实习生,那个经验比实际的金钱奖励来得更宝贵。”他俩异口同声地说,经过短时间逗留在瑞士,他们也不断地考虑是否要留下,“居于瑞士是很关键的,尤其你打算跟一些很有名的制表工匠工作。”Köhler如是说。不过乐观的Schlette却认为回到家乡瑞典会有更多的机会,“尤其我们是十分重视售后服务,这或许会带来与别不同的制表体验。”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