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世代】同居21年 女人四十拒绝“完整”人生

撰文: 余婉兰
出版:更新:

人类学有一理论,名为“Rite of Passage”,姑且翻译为“仪式通道”。即人的一生,经历众多转捩点,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或从一个角色转变另一角色,由于所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将不再相同,故须以庄重及神圣的仪式洗涤,以作通往,就此确立人生新阶段。

“结婚”及“生子”是“Rite of Passage”中传统、普及的仪式,原始社会开始,人类是如此走过。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男男女女不再欣然地迎向它了,所谓“人生必经阶段”或“完整家庭”、“完整人生”的向往,不再是我们生命唯一的旅程。眼见当下家庭组成不再一样,人际关系不再一样,而我们的人生轨迹也不再一样了。

越来越多人在人生新阶段面前止步。(Istock)

谢乐芝(化名)对于我的访问邀约,心生疑惑,因她身边不乏“不婚不生”的朋友,她不觉得自己有几特别。但她朋友“不婚不生”,多因为单身、离婚或暮年恋爱。像她那样,与男友长达21年的同居关系,感情、事业俱安稳,仍如此选择,例子鲜见。

她是名Freelance摄影师,平时工作主要拍摄婚礼、家庭聚会、孩子成长片段、生日会及怀孕过程等。不断参与别人的“人生必经阶段”,捕捉美好瞬间,拍下别人珍而重之、回味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全家福。然而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职业的反差为她“不婚不生”的决定,加添一点悬念。

与乐芝相约在Mega box见面,那里有家私店、游乐场及百货公司,触目所见,到处都是一家四口家庭乐。(余婉兰摄)

不婚不生的社会现象

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说,结婚不再是普世价值,变成个人选择,家庭主义被个人主义渐渐盖过风头。的确,我们似乎比从前,少了结婚生子的伦理责任。欧美等地,婚姻制度式微更见显著,不结婚可以名之曰“软革命”,一世恋爱好似好潇洒。渐渐到今天,普遍到它看来不再是革命。

看香港统计数字,不婚不育的趋势可见一斑。从1991年至2011年,20年间,15岁以上从未结婚的男性由1991年的27.8%上升至2011年的33.5%,女性从未结婚比例从20.1%上升至29.2%,男女首次结婚的年龄中位数也见推迟。生育率之低,令家计会忍不住出手,拍摄宣传片鼓励港人生育。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是千名女性须生2100名婴儿,统计处预计2041年,将减至1151名婴儿。单身或无子女的老人照顾、法律及保险制度等,看来是未来社会另一波考验。

大概,传统婚姻走到今天,有它的难处,即使你我从没有历经婚姻的丑陋面,也能从别人的亲身经历或常理推断,明白婚姻或生儿育女不再如同从前般简单,说永恒就有永恒。有社会学家说,从前婚姻是以契约模式存在,以经济基础及资源互换为基础,感情占的比例少;然而今天,婚姻单纯以感情基础维系,更为动荡不安,是离婚比结婚更普及的年代了。到今天,连“养儿防老”也不再有永久保证,导致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不再单一,越走越多样化,其中“同居不婚”就是一例。

不结婚:无事无干,唔想搞咁多嘢

乐芝与男朋友也是同居不婚,即使他们早俨如老夫老妻,“男朋友”、“女朋友”的称谓在她口中说出,明明无关但感觉份外“年轻”。连气场也是,乐之四十多岁,却不见老态憔悴,大概毋须花时间在家庭、子女身上吧!四十多岁她仍不住强调自己的Lifestyle、人生追求,这种话题同样份外“年轻”。

“有个男性朋友对我说,结婚,生孩子才是完美人生,就算小孩令你劳气、激心,看著他们长大已可抵销辛劳。他对我说这番话,是凑仔凑得好辛苦时。”乐芝心中的OS,不生孩子才是完美人生吧,人越大越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日子。

当结婚生子正当得无可推翻,不婚不生的决定必须非常慎重,为什么不结婚、不生育?乐芝想到一个不知为何根植在脑袋的意念,她明知道无稽,说到唇边却忍不住咽哽:“公公和爸爸几乎在差不多时间过身,我仍很细,目睹婆婆、妈妈未老时身边人就走了,害怕同样发生在我身上。”她说自己迷信这遗传而来的“魔咒”,要流著眼泪才能把话说完:“就算结婚,男朋友也无法保证可以长命过我。无事无干,唔想搞咁多嘢。”她觉得,如果非要结婚不可,只会因为生孩子,在法律上为他保障更多而已。

婚姻制度在世界运行了几千年 ,但近几年明显出现衰弱迹象,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婚不育。(Istock)
结婚有什么作用?保险或买楼已毋须冠以夫妻名义,搞场大龙凤,唯一谂到为了合并报税,为了省几千元去结婚好傻。二人真心相爱何须结婚?
谢乐芝

男朋友知道她神经质,无法帮她释怀,往后只当“结婚”是开玩笑的话题,况且他弟弟代他传宗接代了,家人不催不赶,所以不婚不生也算双方共识。

不生育:自己都养不了,凭什么养小孩?

乐芝因工作关系,拍摄怀孕照片、婴儿出生照。从没当过母亲的她,因著工作也能见证小孩子的成长 ── 从妈妈怀孕,出世,到上幼稚园,拍到上小学,长高变大。她与母亲感同身受,见著小孩长大才惊觉自己变老。然而,也因著工作,她同时见识到小朋友的“曳相”和“公主病王子病”,旁观他人凑仔之苦。照片的美好和笑毕竟是表面,她拍照不是没有见过“美好的反面”。

“世上也有像天使一样的孩子,但我是否幸运那个?这方面我比较悲观,觉得人性本恶。”

二十多岁时,我曾想过如何培育子女。我的结论是,给予最好的。我可以为了入名校孟母三迁,生女的话一定学弹琴、跳舞,弥补自己童年缺失,长大后就送她往外国读书。想想,这不是怪兽家长吗?责任太大,自己都养不了,凭什么养仔女?男友也不喜欢小孩。念头就此打住。
谢乐芝

这是乐芝在访问过后,传来的讯息,她说,这是连男朋友、家人也不知道她曾有过的念头,后来才突然忆述。这原因,看来别具社会性、时代性。乐芝不再相信“养儿防老”的神话:“仔女孝顺,揾到钱,仍有余钱养你,才真的叫防老。但在香港,你要帮他储首付买楼,仲要帮他供楼,半生的积储就此奉献。这样想好市侩,但现实的确如是。”

不靠下一代的“防老计划”

乐芝四十多岁,没有四个仔:老公仔、生仔、车仔,而屋仔仍在供,未来变老只能靠自己养自己,所以她很注重身体健康,一星期运动七小时,最爱瑜伽及长跑。就是怕年老多病痛,没有子女照顾,要喝杯水身边也没有人帮忙倒水,故此努力锻炼身体,这想法到底真实。

“为什么不养好身体,自己来倒水,要靠别人?主动好过被动。注重健康,是我能控制的;但子女是否孝顺,照顾父母,我无法控制。”乐芝和男朋友的防老计划包括投资、储钱及买保险,过多数年,楼也将供完,生活将更加安稳。她最近开始留意老人服务,提起几个月前北角丹拿山的长者楼盘,还笑说,创业开老人院应该稳赚。

不同形状的镜子倒映不同场景。“为什么我要被社会的标准规范?我越来越年长,知道自己究竟要过什么日子。”乐芝说。(余婉兰摄)

问乐芝担心年老光景吗?她说起最近有个四十多岁朋友突发性心脏病,突然过身,男友和她想法上受影响。“许多事情控制不了。我想,未来情况几差,总有出路,总有方法。”当越来越多不婚不生的人变老,届时政府应该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服务吧?虽然乐芝对政府的信心不大,她倾向自求多福。

“咸鱼白菜没有所谓,别人觉得你吃得这样贱,但我吃得开心;为什么不开车?行路咁辛苦。但我喜欢散步。别将别人的标准放在自己身上。”对于乐芝而言,所谓拥有完美人生、人生“四仔”或等著未来享受儿女福,都不及她现在过的日子般自在自主。她自己偏偏爱过别人眼中“不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