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者的职场】港长者就业落后 “年轻老人”其实渴望工作

撰文: 余婉兰
出版:更新:

不少人在60岁就要退休,然而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也拥有丰富经验,这样离开工作岗位,有违他们的意愿,对社会而言也是一种损失。

(李孙彤摄)

社企餐厅“银杏馆”里有不少类近Petty的例子,他们因为年老,从高职位退下来后,被绝缘于经济生产以外,甚至拨入了“社会问题”一栏,让他们等同庞大的医疗、护理及福利负担。即使幸运少数退休后有机会重返职场,还得由零开始,从事低技术工种,历经巨大的不安,社会再将之“励志化”为“长者成长新一课”。

到底社会有否浪费这群退休老人的工作技能、经验与见识呢?现时长者的工种仍多局限于基层工种,显示社会对于长者必然低学历的偏见。

圣雅各福群会前总干事赖锦璋先生退休后,接受学者访问,道出一句:“网络和关系在我们的行业很重要,这由我的经验累积而成,无法直接传授别人。圣雅各福群会主席建议我,退休后继续做顾问,将个人的专业知识、人际网络继续发挥及贡献社会,这是解决阻碍别人升职的好办法。”

此例子是理想却鲜见的“不退休的退休方案”,对于社会或他自身而言,是双赢局面,毋须将过去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与贡献,步入60岁临界线就一下子抹煞。

劳工及福利局《2022年人力资源推算报告》显示,55岁以下的劳动人口将持续萎缩,55岁以上的劳动人口则愈来愈多。

改变模糊的“老人”概念

社会过往对“老人”的理解模糊,约定俗成,60岁后大都踏进退休之龄。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对年老的分类,比大众想像更为细致,65岁至74岁仍算“青老人”(老人可分3种:青老人(young-old)、中老人(old-old)和老老人(oldest-old)),即我们惯常忽视的活跃群体,他们外表及体力上并不显老,也愿意重新投入人力市场。其他国家诸如新加坡,积极地鼓励长者接受职业训练,并推动企业招聘退休人士;日本则计划未来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至70岁;美国有不少企业,选择弹性工作时间及再培训等工作形式,挽留及招聘年长员工。

耆康会主席麦建华曾指出,香港长者就业率比其他经济发达国还要低。一般来说,外国平均有两成至五成6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而香港只有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