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部电影看青少年自杀问题 band 1中学纪录片曾掀轰动

撰文: 程皎旸
出版:更新:

今年初春,比阴雨更寒心的,是以下的数字:2016年3月5日至9日,短短4天,已有5起本港学生自杀案,最小的仅12岁。
除了让自杀新闻洗版facebook,我们还能做什么?反思 ── 反思是否给予青少年正确的爱与保护,令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
不少电影人都尝试用影片探讨青少年成长背后的阻碍:家庭贫困、校园暴力、社会歧视、性早熟……若想伸出援手,不妨从了解他们的烦恼出发。

《四百击》(The 400 Blows)

导演:法兰索瓦.杜鲁福(François Truffaut)

《四百击》片中迷茫的不止主角安坦一个,其他同学也无心向学,他们迷茫地对着镜头,仿佛在控诉教育的贫瘠与无力。(《四百击》剧照)

《四百击》是法国新浪潮导演杜鲁福1959年拍摄的电影,以其自身作蓝本,它讲述了少年安坦.但奴(Antoine Doinel)的成长烦恼。作为一个私生子,安坦像灰姑娘一般睡在逼仄的楼梯间,每晚负责倒垃圾;在学校里,他也因性格内向、叛逆而遭受老师的体罚,甚至为了逃课而撒谎说母亲去世了,唯有与好友兰尼(Rene Bigey)结伴逃课、吸烟、偷盗,结果,安坦被抓进青少年看管所,失去自由……

电影情节看似波澜不惊,却由细节串联描绘出少年被父母疏离后最大的问题,即迷茫。失去了父母关爱的安坦,并不懂成长的意义,不断寻找生活的目标,却不小心迷了途。而学校的高压教育,更是错误地激将了迷途少年,逼得他越走越远。电影最后,安坦奋力逃出看管所,一直跑,一直跑,也并无方向,直到他望见大海——一望无际的海,好似他的成长,漫无目的,于是,他迷茫地回望,对著镜头,沉默。

而这沉默,也成了该电影最经典的镜头,仿佛在代替少年追问,前方的路,他该怎么走呢?

《露茜妲》(Rosetta)

导演:尚皮雅.戴丹、路克.戴丹(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

露茜妲为了生计,时常要在寒冷的天气下捕鱼,所以总是穿著雨鞋,身上也湿漉漉。(《露茜妲》剧照)

少女露茜妲并不美丽:身材略胖、蓬头垢面、打扮也不入时,不下雨也著雨靴……而且她还穷得要住露营地,必须不断打工养家,照顾滥交的酒鬼妈妈。她故作坚强,从不微笑,也不接受男生示好,甚至为了抢夺工作机会而背叛唯一好友……种种生活压力令她崩溃了,当她下定决定紧锁门窗、开煤气自尽时,却意外发现,煤气因欠费而被切断。贫穷少女连轻生也如此艰难,这戏剧性的转折,就是导演想带出的重点 ── 贫穷给青少年成长带来重压。

该片的导演戴丹兄弟是比利时写实主义电影创作者,一向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导演过许多此题材的作品,戏中年轻人包括移民、失业及收容所的居民,其中《露茜妲》(Rosetta)与《半熟爸爸》(L'Enfant)分别在康城电影节上荣获金棕榈奖。

《中学》

导演:张虹

学生忍不住在课上睡着,恐怕这是对填鸭式教育最大的讽刺。(《中学》电影剧照)

《中学》是香港导演张虹2003年的纪录片,以直接电影方式(靓观默察式的记录,不打灯,没有旁白),将香港中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眼前。她选了香港一间band 1学校,每天在校内保持长时间拍摄,从中捕捉学生某些值得关注的自然状态。电影剧情看似平凡无奇,却在当年引起轰动 ── 它给予观众做旁观者的权利。也许中学的一切都已成规矩、习惯,但当人从中抽离出来,并认真审视它时,才会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