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天气中暑求诊急升 学者:行山量力而为 唔系港队唔使揾命博
天气持续酷热,本港市区一度录得36.1度创有纪录以来7月最高气温,上周六(23日)气温达34.9度,是最热大暑,当日有行山客于蚺蛇尖行山时怀疑中暑,送院后死亡。
家庭医生林永和今日(25日)表示,在酷热天气下,轻微热衰竭或中暑而到社区诊所求诊的人士有上升,提醒如中暑处理不当,有六、七成机会死亡。出现中暑或热衰竭现象时,应尽快减少接触高温环境,“洒啲水湿下佢,有冷气就最理想。”
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高级讲师雷雄德指出,行山上斜能量消耗是平时一倍,出现热衰竭机会亦较大,强调最重要是量力而为,“唔系代表香港比赛,唔洗揾命博,要懂得放弃,落返山。”
▼7月24日 天文台录得36.1度创7月新高▼
林永和:中暑有七成机会死亡
家庭医生林永和在港台节目《千禧年代》表示,在酷热天气下,轻微热衰竭或中暑而到社区诊所求诊的人士有上升,大多出现微烧或头痛等情况,部份人误以为感染新冠而求诊,当中不少曾于互外运动。林永和解释,当出汗不足以应付散热,身体调节气温机制失效,体温上升到40.5度以上,就可能会中暑,会出现心跳加速、血管膨胀、神智混乱,严重可以出现发炎,如处理不当,有六、七成机会死亡。
感热衰竭应远离高温 补充电解质
林永和提醒,出现中暑或热衰竭现象时,应尽快减少接触高温环境,“洒啲水湿下佢,有冷气就最理想”,亦可换上较松身啲衣服并补充水份,而为解决电解质流失的情况,坊间不少电解质饮品,亦有帮助,如无改善应尽快报警求助,因可以恶化得好快。他又表示长者的身体调节气温机制可能较差,退休人士亦应避免独自行山。
雷雄德:行山上斜能量消耗是平时一倍
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高级讲师雷雄德指,酷热天气下行山应有体能状况、器材装备、应对方案三个风险管理,而早前发生行山中暑后离世的个案,都涉及蚺蛇尖及鸡公岭,两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啲山都光秃秃,太阳直晒,要直接上山,冇得匿。”
雷雄德表示,行山上斜能量消耗是平时一倍,出现热衰竭机亦会较大,强调最重要是量力而为,中段应多休息,留意自己身体情况,朋友互相照应。他又指行山应计划后备路线,“唔系代表香港比赛,唔洗揾命博,要懂得放弃,落返山。”
拯溺员工会:切勿饮酒后下水
港九拯溺员工会副主席及发言人胡启荣指近日天气炎热,沙滩及泳池人数都有上升,泳池有人数限制,多了很多人排队,沙滩更“插针都插唔入”,而他工作的屯门黄金泳滩,人流量比平时多一倍,“咩人都有,一家大细更多”。他又表示留意到不少人的防晒意识都不足,“晒到红扑扑,好似烧猪咁都继续”,提醒每隔一段时间要补充太阳油,虽然当下未必有事,但过一两日就因晒伤而发痛,另外,他留意到不少人饮酒消暑或有不适都下水,增加中暑风险,有机会在水中晕倒及遇溺。
劳联:劳工处中暑工伤呈报个案数字仍低估
劳联副主席谭金莲指出,今年6月到7月期间,园艺花艺,装修维修等工种都有出现因酷热天气不适的情况,她指出,出现后遗症会影响工友日后工作能力,认为应将中暑列为为职业病。她举例指公务工程就会较跟足政府指引,例如每一小时有休息,但如私人公司,需要赶工赶起货,就无法休息。
她认为,现时劳工处的中暑工伤呈报个案数字是低估情况,估计不少工友因工作地方没法上报,亦不懂上报,即使工友不适回家休息,事后再打算上报,但亦不能证明不是回家途中出现导致,亦有工友为继续开工,所以不上报。
▼7月23日 天文台录得34.9度成最热“大暑”▼
▼7月22日 天文台录35.6度再创高温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