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廿四节气】小寒身体易有“痹证” 颈背忌受寒要免夜瞓

撰文: 尹淑君 蓝善婷
出版:更新:

明天(5日)是廿四节气中的小寒,《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为小寒。”但其实气候纪录却显示,小寒往往较大寒冷,而在这个冻的天气下,中医师就提醒身体血气运行会减弱,身体较易出现一些俗称痹证的痛症,以及其他不同疾病;至于养生法则,就是继续要尽量把身体闭藏,故要避免晚睡,同时也要避免颈、背等地方直接吹风受寒,而在进食温补食材同时,就应尽量配搭滋润性食物。

在早上8时,天文台录得气温为17.6度,相对湿度为百分之86;在京士柏录得的紫外线指数是0.1,强度属于低。天文台预测今日最高气温为20度,吹和缓至清劲东至东北风,明日天气和暖,周日早上将稍凉。(按此阅读:【天气预报】冬季季候风缓和气温回升

天灸是以药末敷贴于特定穴位上的疗法。(资料图片)

三九天灸调补可减来年病痛

明天(5日)是廿四节气中的小寒,是廿四节气中的第廿三个节气,通常是在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气候特点是天气干燥而寒冷,但由于还未到冬季最冷的时候,故此节气名为小寒,但虽名为小寒,其实根据天文台记录,香港小寒气温一般较大寒更低,平均气温约16度左右。

中医师徐泽昌就指,在中国古代历法,“寒”都是代表天气寒冷,小寒字面上是没大寒那么冷,但跟据经验会发现,其实小寒也往往较大寒冷,而在小寒进行三九天灸,对身体作出调补效果,来年可以减少疾病发生。

由太阳出来后才活动开始。(资料图片)

养生由太阳出来后才活动开始

冬季天气寒冷,大家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徐医师解释,通常小寒的时候因为天气冷,会形成身体血气运行减弱,“中医认为有‘寒主收引’的情况,所以身体可能会容易出现一些痛症,俗称‘痹证’,甚至一些心脑血管的毛病、咳或者感冒、伤风也容易出现。”

他更提醒大家要尽量避免晚睡,“因为在中医一些养生指导的法则上,认为天气冷的时候,到冬季要潜藏身体的阳气,即是在天气冷的时候,要尽量将身体闭藏,如果不去休息睡觉,很多时会令身体的阳气耗散过度,还有日间活动前最好等待太阳出来。‘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早睡的意思是早一点睡,入夜后早一点睡,晚起的意思,当然不是睡至11、12时,是等到太阳出来后才活动,是比较合乎养生法则。”

忌运动大汗免寒风吹面

徐医师又温馨提示,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日子,一定要多穿衣服以免身体受寒,且更要特别避免背部、颈部等地方直接吹风,“这些地方如果吹风的话,轻则引起局部地方疼痛,例如是颈紧膊痛,吹到背部更会特别容易患上感冒等情况,因为背部上的穴位如果受寒,是比较容易出现感冒。”

冬天需要闭藏,所以运动量不适宜过大。(iStock)

至于运动方面,徐医师指要注意冬天需要闭藏,所以运动量不适宜过大,以免阳气耗散太多,运动方面应避免大汗淋漓,所以较适合的运动包括缓步跑、散步等,做运动时也可尽量留在室内,“天气冷在室外,有时因温差或运动后被寒风吹到,就容易出毛病;有时寒风直接吹面部,身体虚弱的人更会有面瘫情况。”

常云冬天应多加进补,徐医师就教路,在小寒时进食的食物方面,可以进食一些温补的食材,例如羊肉、牛肉等,但要注意进食温补食材同时,应同时尽量配搭一些有滋润性的食物如银耳、木耳,既有补肾的效果,也相对平和,能平衡人身体的躁性。此外,在冬天进食黑豆,亦一样有补肾作用。

黑豆与玫瑰(相片由作者提供)

南北方小寒饮食习俗大不同

其实民间智慧也对小寒留下不少观察,例如认为小寒天气的晴暖,同时也预示著翌年气候的状况,更有谚语指“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和”、“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等。南北不同地方在这个节气中,也有不同的饮食习俗,例如北方严寒,北京会吃腊八粥,不仅补身、更加暖心;而南方如南京会煮菜饭,广东更会在以糯米饭做早餐。(按此阅读:【天气.廿四节气】广东传统糯米饭做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