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警告】厚此薄彼?水浸都系黄雨!揭雨量站港九新界大不同
11月,天气阴晴不定,过去数日不时下雨。每逢下雨天,水浸黑点元朗小磡村村民信哥亦忙于做好预防措施。约三个月前,8月29日的下午,新界多区连场大雨,大埔、元朗、北区变泽国,当中元朗更在一小时内,录得119豪米雨量,超过黑雨水平,但连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亦姗姗来迟。究竟,为何新界区总是“水浸都系黄雨”?解构暴雨警告细节,记者发现,若以地区密度计算,港岛区的雨量站最为密集,如中西区每1.3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站点;但新界区的雨量站最为疏落,如北区及元朗,平均只每16平方公里才有一个站点。然而,现今新界区人口已逾370万人,占总人口一半,难怪过去多次暴雨,新界人士都不禁批评,红雨是“市区限定”,质疑天文台“大细超”,重港岛、轻新界,“唔通住新界嘅人条命贱啲?”
8月29日新界暴雨成灾 天文台迟迟未改发红雨
“水浸都系黄雨!”每当大雨滂沱时,因迟迟未见有改发红雨,网民纷纷召唤马俊伟出场,而往往这句说话,亦是新界人的心声。于8月29日,新界多区大雨连连,持续下了数个小时,多处洪水泛滥,发生水浸入屋、汽车没顶情况。如坪𪨶李屋村,恍如水世界,有近50人被困,需消防救出;粉岭布格仔路,一辆价值近60万元的Type R跑车被洪水浸没;粉锦公路一段路面亦发生山泥倾泻,全线需封闭。
8月29日新界水浸、车辆没顶情况:
当日下午,元朗区有雨量站于一小时内已录得119毫米雨量,早超黑雨水平,毗邻的大埔、北区及屯门亦录得逾60毫米雨量。咆哮汹涌的洪水声,被困村民的呼救声,元朗变成泽国。八乡马鞍岗一间宠物暂托中心“阿旺屋”受水浸侵袭,消防员到场协助将90只狗及10只猫救出并撤离水浸位置。大棠山嘴村在雨水罕有塌墙、新田小磡村大量民居被水淹浸,水深浸过头顶、警察消防要游水入村救人。
8月26日晚 港岛及离岛下了不足一小时雨即改发红雨
不过,天文台迟逾两小时后,因见雨势有可能向港九发展,才改发红雨警告。天文台的决策,与三日前刚好相反,于8月26日当晚,港岛及离岛区下了不够一小时大雨即由黄转红。新界人看在眼里感受良多,质疑天文台是厚此薄彼。
天文台定义界限街以南才是香港!
细看天文台发出暴雨警告的准则,主要根据本港是否“广泛地区”,已“录得”或“预料”降雨量达标,而且雨势是否“可能持续”等三大标准,才决定发出相应的暴雨警告。
本港逾140个雨量站点 实时传送雨量数据予天文台参考
现时本港共有逾140个气象站及雨量站,可提供实时雨量数据供天文台参考。港九及离岛共计有65个站点,较新界的73个站点为少。惟以地积比率计算,港岛区的雨量站密度最高,中西区更荣登榜首,每1.3平方公里有一个站点;相反,北区及元朗的站点密度最低,平均约16平方公里才有一个。
↓↓睇吓你𠮶区有几多雨量站↓↓
港岛雨量站密集 增加发出暴雨警告机会
港岛区的雨量站较为密集,录得高雨量的站数机率相对较多,发出暴雨警告的机会相应增加。如每当暴雨成灾时,幅员辽阔、占地777平方公里的新界区即使处处水浸,天文台总是未能及时发出红雨或黑雨;相反,降雨集中在被视为风险较高及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范围内,天文台发出更高级别暴雨警告的机率较高。
然而,暴雨警告设立至今26年,各区人口比例有巨大转变。据政府统计处最新资料显示,新界(不包括离岛)的居住人口已超过370万人,占总人口一半。过去两年,元朗及沙田等新市镇亦同比增加数万人,相反港岛区人口则有所下降。
新市镇人口增加 但雨量站却增幅轻微
有市民曾建议,长远而言必须在新市镇大量增加雨量站,以根治“重市区、轻新界”的问题。惟翻查文件,过去两年,天文台只在屯门及西贡大滩各增加一个雨量站,增幅轻微。天文台回复查询时指,会不时检视雨量站的分布,有需要时会作出调整,包括加设雨量站或加入其他部门的新雨量站数据。
议员认为天文台除看数据外 亦应考虑当区实际情况
立法会议员兼北区区议员刘国勋认为,以现时新界人口占全港总人数一半来计,新界区的雨量站确实较为稀疏,使收集雨量的数据似乎太过侧重港岛区,“无论新界几大雨都好,都好难会红雨”;“明明返唔到学、返唔到工,但就因为无发黑雨,啲市民要被迫出街,系好危险的。”刘国勋认为,天文台应考虑当区居民的实际情况,以市民安全为首要,发出相应的暴雨警告,而不是发出只作提醒作用的“局部大雨”或“水浸报告”。
“局部大雨”及“水浸报告”认受性低
但天文台方面曾指出,因应暴雨发展迅速及变化极大,及避免对跨区活动的市民造成信息混乱,因此不会因应分区的情况而个别发出暴雨警告。只在未改发红雨前,发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及“局部地区大雨报告”,以提醒当局市民提防水浸风险。但相关报告却被指欠缺认受性,如前者设立20年,不少市民直指仍不太认识;而后者更不被列入劳工处的《工作守则》内,令打工仔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详见另稿)。
每次遭逢大雨,均被如猛兽般洪水“赶出”家园的元朗小磡村村民信哥,虽然屡次饱受水浸困扰,但却未有破坏他的“正能量”。如今,他继续忙着农务,铲泥播种,开始种植太阳花。对于增加雨量站与否,他未表意见,只认为当局如做好疏导雨水的工作,才是最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