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港水龙卷|65年来首次 天文台拆解成因:东西风相遇产生水龙卷
维多利亚港海面上周六(28日)中午12时半出现水龙卷,是天文台自1959年起,首次在维港内有水龙卷报告。天文台今日发表“天气随笔”,拆解水龙卷在维港出现的成因,指当日维港初时吹西风,但一股偏东气流其后影响本港,两股气流相遇后形成漩涡,令水龙卷短暂出现。
天文台又表示,水龙卷属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发展迅速,出现时间、位置有非常大的随机性,现今最先进科技也难以提早对其作预测。天文台现时在沙螺湾运行的相控阵天气雷达虽可监测水龙卷,但受其附近的地形阻挡,未能清楚监测到维港近海面的情况。天文台计划通过建立相控阵雷达网络,以加强监测。
▼9月28日 水龙卷掠过维港▼
维港同时出现东、西风造成水平风切变 致漩涡形成产生水龙卷
天文台科学主任在“天气随笔”发表题为《维港舞“水龙”》文章,指出上周六受高空扰动影响,香港天气不稳定,早上虽然有阳光,但温度上升令大气的不稳定度增加,有利强对流天气发展。
天文台于上午11时05分发出雷暴警告,初时雷雨较集中在新界北部,随着雷雨区发展,港岛东及九龙东亦逐渐受影响。
维港当日初时吹西风,而一股偏东气流在日间由东向西逐渐影响香港,维港东部随之出现偏东风,造成了局部地区的水平风切变。两股气流相遇之处容易有漩涡形成,最后维港短暂出现了水龙卷。
天文台计划建立相控阵雷达网络 加强监测强对流天气系统
天文台又表示,水龙卷属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发展迅速,强度及移动变化较大。其出现时间、位置有非常大的随机性,生命周期可以非常短,由形成到消散可能历时只有数分钟至十数分钟,所以即使以现今最先进科技也较难提早对其作出准确预测。
天文台指,天文台现时会透过雷达分析强对流的发展和移动,惟本港有不少高山,为了监测仍在较远位置但可能影响本港的天气系统,如热带气旋、飑线等,天气雷达一般安装在较高的山上,因此它们对监测近地面或海面且尺度细小的天气系统仍有限制。
天文台初步分析显示,现时在沙螺湾运行的相控阵天气雷达可捕捉到水龙卷,但由于受其附近的地形阻挡,仍未能清楚监测到维港近海面的情况。天文台计划通过建立相控阵雷达网络,以加强监测水龙卷这类尺度细小的强对流天气系统。
▼9月28日 水龙卷掠过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