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才|内地人来港当记者反具优势 4位“新香港人”的求职故事

撰文: 大学线
出版:更新:

港府近年大力“抢人才”,吸引内地年轻人才来港。然而,他们求职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小红书分享求职经历,虽则有人只花两星期就找到工作,但更多人来港三个月,投递了数百份履历才成功“上岸”,亦有人寻觅了五个月仍未找到心仪职位。

移民潮下,香港各行各业都欠缺人手,港府遂推出不同政策应对,招揽大量内地人来港工作。高才通以外,在港念书的内地生毕业即可获两年工作签证,比之前延长一年。惟因应修读科目、工作经验、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内地生在港求职之路不尽相同。

港府去年实施一系列“抢人才”措施,当中申请门槛最低的计划为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其中B、C类申请只要求全球百强大学本科毕业,以及累积约三年工作经验,便可获两年工作签证。入境处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当局批出21494宗“高才通”申请,近95%获批申请人来自中国内地,逾四成获批“高才”介乎18至30岁。

不熟广东话但有这些优势 点图放大看看4位内地女生来港求职的故事:

+9

踏出创科舒适圈 医药生转行难

27岁的Phoebe今年6月经“高才通”B类申请到港,现任医疗科技公司的销售员。她曾于广州某理工类大学修读化学,及后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修读生物化学与制药,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2019年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Phoebe的英国签证只剩下两个月,难以在英求职的她唯有返回内地,于深圳某知名基因检测公司任职两年,从事有关基因学的研究。其后,Phoebe因厌倦研究室工作,希望多与人沟通,转往广州任科技产品专员(Product Specialist)。

本来在内地发展顺利,但为了“找更好的生活”,Phoebe决定来港找工作。她曾任职的深圳公司虽为亚太地区数一数二的科研机构,但其薪金很低,Phoebe当时月入不足一万。

除了低至难以接受的月薪,内地的职场性骚扰文化也令Phoebe萌生退意。她忆起某次出席应酬饭局,穿了一条及膝短裙,遭客户言语冒犯:“如果空调冷的话,你可以坐他(另一位客户)大腿上喔。”;同时,Phoebe是女同性恋者,她指在内地,若公司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开放,便需隐藏自己的真正身份。她希望能在一个不那么“Toxic(有毒)”的职场工作,而她认为香港职场环境较内地友善。

来港找工作不容易

学历高、工作经验佳,Phoebe自言在内地的求职之路顺风顺水,可来港求职却是另一回事。初来港报到,她继续寻找“对人”的工作,花了三个月寻找医药用品的市场销售职位,在JobsDB求职网发出数百份履历,仅获30多次面试机会,最终却都失败。一来回复的公司很少,而少数回复她的公司则担忧其工作经验,认为内地和香港的市场差异颇大,而她缺乏在港行销的经验,故连尝试的机会也不给予。Phoebe理解公司的忧虑,只好先从事销售员累积经验。于是便经猎头公司找到现在的工作,负责推销医疗产品。

除了考量工作经验,Phoebe还遇上语言不通的问题,雇主对不懂广东话的她能否胜任接客推销员一职存疑。虽然来自广州,但她父母和学校都惯用普通话,不谙广东话的Phoebe来港工作前特意报读广东话课程,从头学习声调和词语,努力许久水平还是“中规中矩”,不过起码能用广东话进行日常交流。科研行业虽主要使用英文,但销售员需用广东话与客户面对面沟通,而Phoebe常混淆广东话字词,也不理解香港人中英交杂的说话方式,难免影响工作表现。Phoebe还记得,有次同事问她有没有一个“檬”,她不懂对方的意思,后来才明白同事指的是“Mon”(Monitor,即显示屏)。

尽管如此尽管如此,Phoebe认为来港求职过程尚算顺利,或许与她来自广州、曾在英国留学有关,香港人会认为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那么大。Phoebe亦留意到,香港近年积极发展科研,对科技人才有很大需求,而内地修读科研相关学科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很多,技术亦较为领先,自然就会有很多人想过来“找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满足了香港劳动市场所需。销售行业的薪金虽受佣金收入影响,谈及现时在香港的收入,她指相比以往有较大涨幅。

传媒行业离职潮 内地人具优势

“高才通”以外,港府还放宽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 / 回港就业安排”(IANG),特首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在港念书的内地生毕业后可从逗留香港一年延长至两年。26岁的Angela于2019年到香港浸会大学修读一年传理学硕士课程,毕业后则早已以工作签证留港至今。

Angela同样来自广州,自初中起立志成为记者,本科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她在大学期间已累积不少工作经验,如大二时于内地龙头传媒《南方周末》任经济部记者,其后在路透社(北京)完成半年毕业实习。来港念书的想法,是在她大二时萌生。Angela忆起,当时藉VPN接触到《端传媒》等香港媒体,看到香港传媒相比内地传媒,有较大空间关注社会议题:“在香港读新闻的学生眼中是很平常的事,但对我而言是很震撼的。”

为实践对新闻工作的信念,Angela来港念书,毕业后寻觅本地传媒工作。行业前景不明朗,新闻界近年缺人情况严重,Angela硕士毕业后一个月便顺利入职《香港01》,任深度报道记者近两年后转往《信报》,现于《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任职记者,报道商业及金融资讯类内容。

在她工作过的传媒公司,Angela认为“港漂”占比颇高,《香港01》雇主持欢迎态度;而现任公司的雇主因应公司性质,直言偏向聘请广东地区的内地人,一来编采工作需要懂得讲广东话的记者,二来广东人较了解香港近年形势。

内地文化背景亦有助Angela在港工作,她自言曾因修读马克思主义,了解“左派”经济理论,并以此来解释评论香港社会事件,却意外获得《香港01》老板称赞。她强调这是特例,或因为本地记者认知的香港经济长期以来奉行自由市场,未必想到“政府调控市场”等角度,而她利用在内地生活的经验,结合对香港的理解,可开辟新的报道角度。

在港当记者这三年,Angela常遭到父母反对,认为记者薪金低、香港生活成本高,不如返回内地工作。Angela坦言曾有些迷惘,但衡量之下,还是想选择一份做得开心的工作:“你会觉得自己(的报道)对社会有些影响力,那个时候你是很开心的,我觉得起码在经济上,我会帮到这个城市。”

Angela亦表示,香港的劳工福利比内地完整,同事之间也更为互相尊重,工作较为自由顺心。来港四年,生活上她热爱香港的社区文化,邻居之间互相帮忙。比起单纯来港取得签证和香港人身分,她更希望有一个生活的样子:“不要以一个过客的心态,而是以一个真正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心态。”

Angela的室友Aries来自四川,2019年浸大新闻系硕士课程毕业后任中通社、《香港01》记者,后转任公关。她同样认为记者若能结合对内地局势、香港社会的理解,视野会更开阔。

而即使她不太熟悉广东话,亦能顺利任职,并透过工作时每天跑记者会、采访示威现场、报道法庭新闻等,密集式地学习广东话,现时她已能用广东话流利地表达所想。

她亦指出,不熟悉广东话未必会影响内地人求职,“有些(内地)同学照样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工商界竞争激烈 内地毕业生仍待业

有人欢喜有人愁,22岁来自上海的Sushi(化名)经高考来港念书,去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系,大四前的暑假已开始找全职工作,至今仍没有著落。

去年8月起,她透过公司官网、Linkedin、JobsDB等平台发送逾百份履历至香港大中小型公司如LV、莎莎,只获三个面试邀请;100间公司中近70间没有回应;有时也会收到几个笔试及首轮电话面试,但没有通过;其他则是直接婉拒。她无奈笑道,若想看看自己被多少公司拒绝,可到邮件搜寻“Sorry”。

Sushi并非缺乏工作经验,她曾在不少内地的公司实习,如大一时经朋友母亲介绍,在制造企业做市场营销;大二时在保时捷负责汽车零件相关的业务咨询;海外交流期间在三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贝恩(Bain)实习半年。

全球经济波动下,不只是内地生,本地生在商界求职都不是易事。撇除大环境的因素,Sushi认为语言能力也致使求职不果。不太熟悉广东话的她看到要求流利粤语的工作,就直接“不投了”,如上海商业银行的面试要求1.5小时小组讨论,只能说广东话,她认为这对只懂说普通话的求职者要求太高。而Sushi的英文水平不错,故把求职目标转向不在意广东话能力的跨国企业。

此外,Sushi认为自己仍待业,或许还因对工资的期望与市场有偏差。她忆起难得一次获面试的经历,有公司邀她面试前先填写表格,写下预期薪酬,当时她填两万元,随后公司没再安排面试,她对此苦笑道:“两万不算多,只是他们能给的更少。”

JosbDB 2022年薪酬调查报告显示,市场营销初入行起薪点约1.7万,惟Sushi认为这工资水平对内地生较吃力。本地生可与家人同住,无需负担房租,内地生则要在港租屋,Sushi每月生活费将近1.5万,待业期间靠父母资助。

本地雇主欢迎内地视角 请人只看工作表现

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孔于人认为,最吸引内地生投身的行业是金融及科研,而内地人的视角及经验有助他们在港求职。以金融行业为例,孔宇人指本地有六成业务出口国内,不少香港公司亦在内地开设分部。内地人了解国内营商环境,具备内地工作经验及人脉,往往受到香港雇主欢迎,来帮助香港公司了解国情;与国内客户接洽生意时,也能“同声同气”。

浸大人力资源策略及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伟光持相同想法,并认为香港金融科目及行业也深受内地生欢迎。叶指,香港是世界领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科目较内地强劲,自然吸引内地生来港念书、吸取工作经验。而对于素来人才短缺的科研、创科行业,叶指该等行业的学历要求高,如科学园“到处都是博士”,而内地学府在科研方面较香港优胜,行业发展迅速,较香港成熟,因此具科研知识及工作经验的内地生在港求职并不难。

【本文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习刊物《大学线》授权转载,原文:新香港人求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