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郊惊见“同心圆粟米迷宫” 原来是一群科学家的特殊试验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9月中旬的中国北方,粟米已经进入了收获期,在北京顺义和昌平区育种夏大豆的区域,出现了一片片同心圆的粟米田,站在同心圆中,如同进入了“粟米迷宫”一般。原来这无关什么超自然现象,也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特殊试验。

事实上,这两块基地同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长期承担著众多育种试验,同时也是农业科普基地。作科所副所长王文生介绍向大陆媒体道,作科所在北京有四个基地,顺义基地是最大的一处,主要承担著基因挖掘、品种选育、优异基因挖掘、栽培技术研发等功能。在这里,多个课题组常年驻扎在这里,基地配有宿舍、食堂等,每到农忙时节,科研人员都会在这里忙碌。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大豆产业,推出了多种鼓励大豆生产的政策措施及新型技术,粟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就是其中之一,该技术通过在粟米地中套种大豆的方式,保障粟米不减产的同时,增加了大豆种植面积。

中国是大豆消耗大国。(新华社)

在试验基地中,有一处特殊的“同心圆试验”,科研人员将粟米种植成一个同心圆,靠近外部的地方粟米较为稀疏,越往里越密,站在同心圆中,如同进入了“粟米迷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天宇介绍,“同心圆试验其实是一个粟米耐密性试验,目的是找到不同品种最合适的种植密度。”

据介绍,当前中国耐密植粟米,每亩可以播种五六千株甚至更多,近年来创造了许多高产纪录。如作科所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粟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内蒙古千亩示范田中,创造了实测1227公斤的平均单产纪录,而在万亩示范田中,创造了1087公斤的单产纪录。

在试验田的“同心圆试验”地块,树立著多个标识牌,有试验品种,也有对照品种,同心圆从外往里,种植密度跨越了每亩3000株到12000株之谱。“不同品种的耐密性不同,同心圆试验,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密度。”王天宇说道,“过于稀疏,可能导致产量降低,但过密也会影响生长,从而导致减产,所以,只有最合适的密度,才能保障作物实现最大产量。”

2022年中国受极端天气影响,全国各地耕地受影响,危及占全年粮食供应四分之三的秋收。(Getty)

除了科学育种寻找粟米作物产量最大化外,在试验基地中,一处五彩斑斓的稻田也足以吸引目光。这些水稻是是从野生稻中获得的基因培育而成,保留著众多优异的资源和性状,有的色彩艳丽,可以用作种植稻田画,有的抗病抗虫,可以用来培育高抗性的水稻,有的耐盐碱,可以培育出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

作科所副研究员乔卫华介绍,“和野生稻相对的是栽培稻,也就是人们选育而成、在生产中大规模运用的品种,和野生稻相比,栽培稻往往具有高产、高品质等优点,但同时也有许多缺点,比如抗病性差、不抗倒伏等,其实这些性状在野生稻中都有,只是在多年驯化中丢失了,如今我们培育更好的水稻品种,就可以在这些野生稻中把这些基因重新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若非这批育种科学家的介绍,五彩斑斓的水稻,其彩色的基因竟来自它们几万年前的祖先。

随著生活水准的提高,许多过去被称为“杂粮”的作物,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9月此时,时值北京科普周,又恰逢秋收季节,基地举行了秋季作物田间考察活动,数十位科学家在地头介绍种子育成的故事仍在继续谱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