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河北保定正在“痛中恢复”? 市民亲述感染前后经历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中国青年报》和《澎湃新闻》报道,河北省保定市作为中国新冠疫情开始以来最早经历感染高峰、最先开始恢复日常的城市之一,近日正在经历疫情之“痛”中慢慢恢复。多位受访者讲述了这段艰难时期的亲身经历。

河北省保定市作为京畿重地,拥有约1000万人口,临近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城市,成为中国新冠疫情开始以来最早经历感染高峰后又最先开始恢复日常的城市之一。

从官方公布的感染者数据来看,保定的疫情从11月初开始,11月下旬新增感染者数量上涨,11月底至12月初进入疫情发展的快速时期,医护感染开始“遍地开花”。

11月11日,国家发布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叫停“随意封控”,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对密切接触者的管控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12月2日起,保定多区停止社区集体核酸检测,各区县陆续进入常态化管理,商户恢复营业,商场、公共交通等场所不再查验健康码,餐厅开启堂食。

12月7日,内地公布“新十条”措施,还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12月9日,内地规定医疗机构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

12月10日,保定疫情出现拐点。12月11日起,医院新增发烧病人数量开始回落。在经历了医院承受阵痛,迎接新的危机,居民自愿静默等阶段后,保定正在慢慢恢复日常。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视觉)

近日,有不少受访者接受《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陆媒采访,亲身讲述了自己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经历,读者可通过这些经历分享,感受新冠疫情的不同侧面。

清苑区面馆老板娘梅姐:没人因为“阳过”不吃我家东西

梅姐是保定清苑区一家面馆的老板娘。她在清苑开了十年面馆、对街坊口味知根知底。

12月4日,梅姐发现自己咽唾沫有点费劲,好像患上感冒,还浑身酸疼,身体发冷,做了快测才发现自己“中招”。确诊新冠的第一天,梅姐发烧到38.9℃,服用布洛芬后一度退烧,但隔日又再发烧。反复烧了3天后,她终于觉得自己“有些力气了”。

12月12日,梅姐感染新冠后康复,面馆重新开张。她和往来老顾客碰面打招呼的内容大多是:“阳了吗?”“阳了,阳了。”偶尔几个没“阳”的顾客会选择打包把食物带走,但没有一个人,因为梅姐“阳过”而不吃她煮的食物,“大家都当成一种感冒似的常态”。

起初,梅姐的面馆只开中午和晚上,营业额足以养家。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一下子歇业几个月,她突然意识到店不是想开就能开。这种“不稳定”带来的不安全感,让她和丈夫决定,在有生意可做时“竭尽全力”。于是他们增加早餐,每天早出晚归,冬天早上6时到店,再一直忙活到晚上8、9时,“好多人说你多辛苦,我说辛苦能挣到就不错了”。

梅姐的面馆重新开张。(澎湃新闻)

据梅姐自述,11月23日保定封控前,她的生意已经十分惨淡,每天只有几位顾客。之后社区封控10天,又因自己感染关店一周。梅姐原想在家多休息一段时间,最终为了生计还是决定早点开门,毕竟“只要有人来店里消费,一切都不是问题”。

白沟镇诊所医生蒋善鸿:病人听说我也阳了,如释重负

在此轮疫情的冲击之下,保定的医疗系统遭受创伤,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挑战。一些私人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二级医院等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

蒋善鸿是保定白沟镇一家私人诊所的医生。他在访谈中讲述,“白沟这次大约从(12月)1日开始有大范围的感染,估计有30%。”也是从那天起,他的诊所按相关部门要求,在关闭一个半月后重新营业。

起初,不少病人不愿承认自己感染新冠,害怕医生拒诊,也害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蒋善鸿称,“一些发热病人来都否认自己感染了,只是称著了凉,每天有一二十人。我心照不宣地拿一些药物,最常开的是对乙酰氨基酚片(一种解热镇痛药),一毛钱一片,一次吃两片”。

12月3日,蒋善鸿觉得自己“嗓子有点疼”,4号就烧到39.5℃,做了两次抗原检测后确认阳性。12月5日,蒋善鸿感觉身体有所好转,又开始接诊,但就诊者无需查核酸或测抗原,也不用扫健康码。他记得,5日至10日,他的诊所经历了客流高峰,“半个月来,病人最多的一天也就是五六十个人”。

“病人一开始问我能进吗,我说能进。我一看他们这病,我说我也阳了,大家如释重负,都欣然接受”。蒋善鸿表示,从12月11日开始,客流量趋于正常。

12月11日,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总院,病人挤满急诊抢救区。(中国青年报)

蒋善鸿透露,白沟镇有200多家诊所,个别诊所出现病人排队的现象,部份医生因害怕要求病人做抗原,还要消杀,“流程有点儿冗杂了”。事实上,类似的私人诊所,在此轮保定疫情中缓冲了大量有就医需求的发烧病人对大医院造成的压力。

普通上班族和家居生意人:同事渐次“消失” 孩子病毒齐来 焦虑买药困难

保定本次轮疫情也波及到很多普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他们对疫情也有不同的感受重点。竞秀区上班族曹静,就感受到同事相继感染离开办公室;教师陈妍结婚后两年同时确诊新冠又怀孕,生意人张宏宇则是从焦虑食物到焦虑药物。

曹静忆起,当时上下班途中除了偶尔有人遛狗,几乎没人闲逛。有次她和老公想去商城买衣服,结果发现“逛街的顾客不超过5个人”。她常去的超市会比较热闹,但顾客也只是快速在采购目标中穿梭,少有停留。过去3年,每次囤够家人一周的菜量,成为曹静的习惯。

复工后的曹静,亲历了同事的渐次“消失”。最初办公室10人到齐,只有她戴了口罩。几天后,紧邻她的同事发烧请假,其他同事随之戴起口罩,但量完体温亦立即请假走人。12月9日,办公室只剩她一人了。

曹静趁下班回家的空隙,连日跑了多家药店,囤了16盒连花清瘟胶囊,还有布洛芬、板蓝根、金银花颗粒等感冒退烧药。12月16日下班前,她将办公室喷满消毒液,又用酒精拖地后开窗通风,“做好被感染的准备,觉得自己早晚会中”。果然,周六起床,那些症状“如约而至”。曹静没测抗原,觉得意义不大了,“心态好最重要”。

教师陈妍则经历了更为波折的确诊经历。她同时确诊新冠,又发现自己怀孕。在没做好任何准备的时候,陈妍发现自己发烧,即使不断喝水,她仍然感到咽喉干痛,又浑身疼痛,更因为腹泻几乎虚脱。

与丈夫结婚两年,陈妍一直纠结何时怀孕产子,未料在确诊期间发现怀孕。12月12日,她去了趟妇幼保健院,但未能做到检查,“听说一些B超医生确诊了”。当时她慌忙查资料,向医生咨询,有说留的,有说不要的,“都崩溃了”。

在保定做家居生意的张宏宇,就因为药物不够发愁。他所在的小区有近400户住户,封控期间有140多人混管异常。刚解封,一家六口还没外出就接连验出“阳性”。从前是为食物“焦虑”,现在是为药物“焦虑”。

张宏宇称,身边的人都是上网查信息,自己到药店排队买药。他退烧后因为有痰,想买一两款以前吃过、对症的,但转遍小区附近的药店均表示断货,他只能服用各种止咳药试试,结果因乱食药致胃痛入院。

12月11日,河北保定,市民外出购买蔬菜。(中国青年报)

现在,保定的市面已回复正常,有人为了生计早早开门营业,行人渐多,快递、外卖比之前送得快了,有年轻人打篮球,有长者在公园跳广场舞,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疫情早点好转,生活早点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