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众青年离大城市回乡开Cafe 为逃内卷但继续“时髦生活”
据内地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报道,近两年,中国大城市年轻人发现竞争过于“内卷”时,不少人选择回家乡发展,而当中更有许多是要回到县城开一间咖啡馆。
报道称,这些年轻人以为,这样既能岁月静好,又能延续自己的大城市时髦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还能拯救一批想在家门口喝个咖啡的县城青年。
报道提到,县城并非容易喝到咖啡的地方,要喝杯非即溶的咖啡很难。虽然这些地方起高楼、发展城市,但咖啡馆并非规划之设施,年轻人会憧憬喝到“瑞幸”,却只能找到一些名为咖啡厅,实际却多是四方台的餐厅,像是棋牌室、聚会厅。店主甚至要主打炸鸡,店才能活下去。
其中一名年轻人古琦,回县城后苦于没有咖啡喝,找到了一间名为“八月”的咖啡馆,里面不光卖咖啡,还主打西餐与调酒,严格来说应该是咖啡西餐厅。点单时,店员问古琦:“喝甜的还是苦的?”
古琦说,“在北京,他们会问你要喝甚么风味的豆子。到了小城,一切从简,咖啡就是苦和甜。”古琦点了一杯“苦”的鲜奶咖啡,不加糖。她觉得,在县城,喝咖啡永远不是目的,而是当地乡亲聊家常的新场所。在县城咖啡馆的下午,古琦能轻易从隔壁台的聊天中,知道这里最核心的“八卦”,“旁边那桌老姐们,聊一次天能轮番聊到十个亲戚。在这里,你虽一个人,却感觉参与了无数人的生活。”
以前只能在奶茶店约会的情侣们,也开始转战县城咖啡馆了。“北漂”归乡的陈旭,在家乡的第一段爱情几乎是和一间精品咖啡馆同时画上句号的。这间店因为装修使用大面积的石屎“裸墙”,是过于时髦的“叙利亚风”,不受县民欢迎。一面书架上塞满了《中国历代后妃》、《西游记》之类的旧书,路过的人鲜有兴趣。
但在陈旭看来,这里有“一线城市网红店才有的浪漫”,很适合相亲。“第一次约会,我们聊印象派艺术,聊80年代文学,聊这个县城里没有的东西。”陈旭记得当时店里的背景乐:“我希望花开是你叶落是你,白首不相离,我不爱你谁爱你,该是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
“以前我会觉得这首歌有点土,但是当时感觉完全唱出了我的心声。”陈旭说道。然而,春天还没来的时候,这家县城咖啡馆就倒闭了,陈旭和她的故事也在那个冬天画上了句号。
北漂美食编辑木木在家乡咖啡店也总能遇到相亲的人。“有对男女因为无话可聊,就扯到了咖啡。无奈两人咖啡知识都比较匮乏,说着说着就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家门口的咖啡馆也代表与大城市对齐的时髦。大怪兽每天要在不同的咖啡馆喝两三杯不加奶的咖啡。平日,除了午休时和同事一起在咖啡厅饮咖啡、吃饭,晚上下班,她还会邀约朋友去县里新开的移动咖啡车前再喝一杯。这里都是露营桌椅组成的散台,坐满了刚下班的年轻人,有人专门带着啤牌、结他等消遣。
“大家坐在路边听音乐喝咖啡聊天,看人来人往。”在社交局限的小城,咖啡汇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乐意花钱支援家乡的新店,“希望它们活下去,这样老家能跟大城市一样时髦了。”
去年,星巴克在木木的老家枣庄市区开业,是城中大事。“你能感受到那股新奇劲儿,大家不光喝饮料还流行外带甜品,这是有档次的表现。”放假回家乡,木木喜欢在星巴克工作。看这新玩意在县城掀起波澜,“有点见证历史的感觉。”
也有人在县城开咖啡馆,把情怀延续,但生意不那么易做。结束七年在成都的生活后,海儿和丈夫回到家乡洪安镇,改造了自家的自建房,开了镇上首间咖啡馆“樱落咖啡”,大概300呎,主打露营、中式庭院风。然而,周围大有许多奶茶店和餐饮店,生意并不好做。有居民还说:咖啡就是“城里有钱人的下午茶”,老百姓哪有场合喝?
在郯城开了首间咖啡馆的小甜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她说,郯城以前的咖啡馆多是融合西餐厅,空间很大,节假日长满了孩子,闹哄哄的,当地人也极少点咖啡,大家热衷糖浆风味的饮料或者花样调酒。所以,当小甜在县城开了一间约80呎的咖啡店时,很多人一来就抱怨“简陋,没档次”、“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小甜觉得无奈——城里流行的风格,怎么到了县里就水土不服了?
不过,也有年轻人在听取当地人建议后,将开设的咖啡厅加入了“心愿墙”、“炸鸡外卖”、“棋牌座位”、“美式咖啡可以加糖”等元素,生意也开始好转了起来。报道指,咖啡苦不苦或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能在县城里“发呆自由、文艺自由、消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