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名川震孤儿满18岁 成都震中孤儿院“安康家园”功成身退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672名孩子被转去双流安康家园,13年来,震中孤儿在安康家园成长,370名“安康孩子”考上了大学,3人考上了硕士生,两人在读博士生。
张明皓和马永杰曾经是安康家园年纪最小的两个孩子,今年,他们将满18岁,已经高中毕业。他们的离开,意味著存在13年之久的安康家园完成历史使命。
四川汶川大地震过去13年,据《封面新闻》,当年两个被收留、年纪最小的孩子将满18岁,成都市双流区安康家园要功成身退了。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很多儿童的父母不幸遇难,成为震中孤儿。712名孩子被分批转移到山东日照安康家园、北京私立树人瑞贝学校以及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学习生活,当时最大的孩子19岁,最小的不满4岁;2009年8月26日,部分孩子转回双流安康家园,从此,672名“安康孩子”的命运在这里生活。13年来,孩子们慢慢长大,陆续离开安康家园。
今年,将满18岁的张明皓和马永杰已经高中毕业,意味著他们就要离开安康家园,回到家乡阿坝州松潘县。
在家园里,园长胡源忠教孩子们习武。“安康妈妈”也在想尽办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李书曼陪5岁的孤儿睡了一年多,李金凤学习QQ聊天,方便与孩子们交流。
安康妈妈李书曼晚上必需住在家园照料孩子,没办法照顾自己的儿子。她不能像胡源忠一样,把已上高中的儿子带过来一起住。于是,她与家人商量,儿子读高中时,把学校从当时的双流县城换到了华阳镇,她请母亲照顾儿子的生活。
过半“安康孩子”考上了大学 两人在读博士生
当年,为了在最适宜的地段建设安康家园,方便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双流县人民政府与一家已取得商住用地的房地产公司协商后,将黄金地块无偿划拨给安康家园,建起了新棠湖小学和安康家园。前来考察的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宋秀岩动情地说,“你们把黄金地段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将来一定会还给双流一个黄金的明天。”
13年来,“安康孩子”视双流为第二故乡,也在努力让自己发光。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孩子们走上街头,为灾区募捐;他们来到双流籍田镇红阳村,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收割菜籽;他们在双流白河湿地公园俯下身子,捡拾垃圾,让公园更美。
13年间,至少有5位“安康妈妈”接力照顾过张明皓和马永杰;13年来,370名“安康孩子”考上了大学,另有3人考上了硕士生,两人在读博士生。长大的孩子,有的成了公务员、警察、教师、边防战士、茶楼老板、建筑工人等,在社会不同的领域发光。
公共管理专家:安康家园模式有借鉴意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袁芮认为,突发灾难事故发生后,及时对困境儿童实行集中供养、代养很有必要。
她表示,安康家园的救助模式对于类似灾难性事故特定群体的救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她鼓励在这个基础之上,接入专业的社工力量,为其服务提供更专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