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术机器人频面世 上海外科手术实现切口仅3.5厘米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为举世关注的创新点,据中新网周三(16日)报道,高水平国产手术机器人近期不断面世,包括单孔手术机器人、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等,其中前者的手术切口不到4厘米。

据报道,一些西方国家此前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惟未见实质进展。而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陆清声教授成功研发通用型介入手术机器人,打造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血管腔内机器人系统,实现同时进行多根导丝、导管、支架的机器人精准定位放置。

陆清声团队在动物实验中以远程控制机器人2组机械臂(含4只仿生手),成功帮6只猪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释放。而在为患者开展的冠脉介入手术中,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的引导,在一根指引导管内同时放置两根导丝,直接将支架递送放置在血管堵塞处,同时实现在两处病变释放支架。

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已申请过百项中外发明专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另一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任教授完成了中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孔手术机器人外科手术,为国产单孔机器人在外科领域的成功应用。据悉,在众多手术机器人中,单孔手术机器人研制难度最高,此前仅有美国的达芬奇单孔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上述单孔手术机器人由相关医疗器械企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等高校和医院自主研发,并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团队掌握了全链条关键技术和全方位自主知识产权,现已申请110余项中外发明专利。

在一名恶性结肠癌患者的手术中,赵任只在对方的肚脐右方做了3.5厘米切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赵任表示,医生如使用达芬奇单孔手术机器人,需在患者肚脐旁侧布置多个辅助孔和手术切口来协助操作,相反国产手术机器人只用一个3至4厘米的肤切口置入手术工具即可,且费用可减少三至五成。报道指,在一名恶性结肠癌患者的手术中,赵任只在对方的肚脐右方做了3.5厘米,经2个多小时便完整切除肿瘤以及清扫周围的淋巴结,出血量仅为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