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只貉组成大家庭“占领”住宅院子 业主无奈:被当成了游乐场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近日,上海松江区中山街道淡家浜88弄的魏先生家中院子,成了12只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游乐场”。这群由2只成年貉和10只幼貉组成的“大家庭”,频繁进出魏先生家约40平方米的小院,引发卫生、安全隐忧,让居民不堪其扰。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与维护居民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地居民、物业与相关部门面临的难题。

魏先生介绍,今年5月初,2只成年貉在小区绿化带产下10只幼貉后,开始频繁光顾他家一楼小院。闭路电视显示,这群貉从栅栏缝隙钻入,在院内哺乳、嬉戏,甚至进行“亲子教学”。“白天晚上都来,有时一天两三次,院子就像它们的客厅!”魏先生无奈地说。

在院内,貉的粪便带来异味,苍蝇滋生,魏先生妻子林女士每天需用消毒水清理地面,担心细菌传播。更让他们忧心的是,哺乳期貉具攻击性,院内还发现鸟类羽毛,令人担忧家人与宠物安全。魏先生网购的动物驱赶器无效,闭路电视显示,貉甚至将林女士丢出的易拉罐当玩具叼走。附近居民也反映,夜间路过时看到栅栏后一双双黄色眼睛闪烁,“心里发毛”。

魏先生家花盆架下的貉的排泄物。(上观新闻)
貉叼走易拉罐。(上观新闻)

魏先生多次向小区物业、居委会及社区民警反映,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有限。居委会联系松江区林业站,6月17日进行现场摸排,怀疑貉窝位于邻居家杂物堆,但清理后未找到窝点。物业调整垃圾投放点、取缔流浪猫投喂点,并在病虫害防治中添加驱狗粉,试图阻止貉靠近,但貉群仍频繁出现。

居委会依据林业部门建议,呼吁居民“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并在小区张贴警示牌,禁止投喂动物。然而,貉群活动未受影响,魏先生家监控仍常拍到它们的身影。居民既担心安全,又因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敢强行驱赶,陷入两难。

小区警示牌。(上观新闻)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捕需向省级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并提交科学考察或种群调控等证明文件,这对普通居民几乎不可能实现。魏先生曾向松江区林业站询问能否收容貉至救助站或放归自然,却被告知12只貉不构成种群失控,申请难度极大。

陆媒与魏先生联系林业站负责人,得知貉作为上海本土野生动物,在未受伤情况下不予干预。工作人员表示,貉群数量未达失控程度,建议待幼貉成年后(9至10月)再进行驱赶并封堵洞穴,同时可在绿篱加装铁丝网。但魏先生透露,小区排水渠成为貉的“偷渡”通道,物业表示无法封堵。

魏先生加装了防护网,但貉还是进到了院子内。(上观新闻)

记者查询发现,今年6月,上海12345市民热线接到51起关于貉的求助,远超5月的18起,问题集中于松江、青浦、嘉定等地,部分涉及貉追逐儿童或攻击宠物。其他野生动物如刺猬、蛇等也屡屡“入侵”居民生活。

市人大代表施政指出,随著生态改善,野生动物与人类冲突增加,单纯呼吁居民容忍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他建议管理部门转变思路,通过专业指导、控制投喂、引入公益组织科普等方式,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并采取专业处置和放归措施,实现对动物的最小伤害。

目前,魏先生在物业协助下加装防护网,但效果有限。居民与貉的“共存”难题,亟待更科学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