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茑屋书店结业秒变网红健身室 中午通知下午执笠 2月起欠薪
上海又关了一家茑屋书店,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回拉扯了三个月,上海市中心的这家茑屋书店,终于还是关门了。今年1月,这家TSUTAYA BOOKSTORE上海MOHO店“因场地装修原因”,暂停营业。
不久后原来的书店位置变成了网红健身室,“最美自习室”的靠窗位置摆满了跑步机,令许多书迷错愕不已。
曾是商场生招牌 扬言中国开1100家店现在仅剩12家(点图放大了解更多):
其间官方曾辟谣过关于书店关门的消息,并称书店将会搬至一楼择日重开。直到上周,茑屋发布了闭店通知,称:
因运营方原因,我们不得不决定终止该门店的运营。
5年前,在杭州天目里开启第一家中国茑屋书店后,国内整个实体书店的格局有了巨大改变,网红书店迎来了新的标杆。当时,茑屋计划在中国开1100家店。时过境迁,从去年9月至今,茑屋在中国已经接连关了3家,现在仅剩12家。
中国消费者对于国内茑屋书店的情绪其实很矛盾。很多人喜欢茑屋安静又高级感的精致氛围,青睐其选书眼光;同时,国内茑屋的书价高得离谱,吐槽声不绝于耳。这次,茑屋MOHO店的关门,背后却折射出另一重运营模式上的水土不服:网红书店IP+商场自主运营,似乎已经行不通了。
书店变成了健身室
上海静安MOHO商场,外滩君最近实地去现场深入逛过一圈,基本上一半的商铺位置都空置或停业状态。除了地下小餐饮稍有人气之外,一二层人流稀少,唯有三楼的健身室生意兴隆。
这家商场在江宁路上的位置并不算偏僻,除了离地铁站稍远外,还算是比较有市口的位置。马路对面有不少网红餐厅,烤串、潮汕牛肉火锅在饭点时经常大排长龙,与MOHO的冷清形成鲜明反差。
这次关门的这家茑屋书店,就位于这家MOHO的3楼,3年前与商场同期开业,是这家购物中心曾经的流量招牌。书店有着大面积的靠窗景观座位,并且不强调“消费落座”,而是允许顾客自由入座办公、自习,每个座位都配备插座。因为漂亮的沿街景观,这里很快因为“上海最美自习室”的名头走红,与以往人们印象中提到茑屋书店就想到“高消费”不太一样。由于周围有着大量办公楼,这家茑屋书店便成了周遭白领的心头好,不少学生党也喜欢在这里看书自习。
今年1月17日,人们来到这里却吃了闭门羹。当时茑屋发布了暂停营业通知,称MOHO店所在场地即日起进行装修改造,期间暂停营业,具体开业时间将另行通知。但很快,茑屋的书架桌椅被撤空,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健身器材。网红健身室Change Pro成了这片场地的新主人。
【延伸阅读】繁花真实版!“上海最美阅览室”已开放 身处当年远东第一大酒店(点图放大浏览):
网红书店成了鸡肋
这家书店的内部工作人员也懵了,在网上求助称,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茑屋能重新开业。
1月13日我们中午吃饭时才被通知下午两点闭店收拾,短短4天清空店铺让健身室进场,好好的图书文杂被放到仓库落灰。
曾有消息称,这家茑屋书店会搬到商场一楼重新开业,但迟迟没有进展。上个月天津茑屋书店闭店消息传来,又加重了店员和书迷的焦虑。上周,该工作人员发帖透露,书店是否会重开仍未得到具体说法,且“2月工资到现在都没发”。
到了上周,一切终于尘埃落定,茑屋发布公告官宣闭店消息。公告中提到:
上海MOHO店采用特许经营连锁加盟运营,暂停营业期间我们始终与运营方积极协商重启事宜……然而,由于运营方原因,经慎重考虑,最终我们不得不决定终止该门店的运营。
言下之意很明显:商场主观上就不想再继续经营这家书店了,因此无奈闭店。
这件事情背后,其实也反映出茑屋书店这个IP进入中国后的现状。茑屋在中国采取的是特许加盟模式,自己作为品牌方给予授权、运营指导,负责图书、文创采购等供应链,实际运营则交给各家地产商自己操办。简单来说就是茑屋提供IP和产品,MOHO商场负责运营。这是商场自己的店,自然也没有场租一说。
3年前开业时将茑屋这一大网红作为商场的金字招牌,一方面是希望达到吸引顾客的效果,另外还能在招商环节带动更多品质商家入驻。但在实际运营中,茑屋这样的标杆级网红书店,运营成本并不是小数目。如果无法自主盈利需要商场长期输血,当书店的引流效应消失时,会被商场毫不犹豫地放弃掉。
中国版茑屋为何变味
上个月刚黯然退场的茑屋天津伊势丹店,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遭遇。上海人对伊势丹都不陌生,这两年该日本百货品牌在国内式微的新闻屡见报端。天津伊势丹已经成了其国内唯一一家商场,原本开在B2的茑屋被舍弃,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去年9月,外滩君曾经报道过茑屋西安店关店的消息。在那之前,这家店因为美学空间设计上榜过“中国最美书店”,风头一时无两。但仅在开业3年后,西安茑屋就宣布终止营业,令许多人惋惜。西安店背后运营方迈科集团,在去年1月被西安地方法院批准破产重整,对于投资高达1.4亿的西安茑屋后续运营显然力有不逮。以及像上文提到过的,茑屋MOHO店和其他茑屋书店相比本就显得“佛系”,不消费也能入座,在收益方面可能更难达到期望。
在消费者这一边,对于茑屋的不满其实就来源于商品定价。对于大量进口书、艺术书籍和摄影图册来说,茑屋显然有自己的“汇率”。
“画册价格基本就是日元价格去掉个零,按照现在汇率来说,差不多比原价贵一倍了。”
“这里的周边价格也很离谱,我在日本买过吉卜力扑克牌原价36元,这里要卖70。”
了解茑屋在日本的现状和经营模式后,我们可能才会更理解为何它会在中国水土不服,变成了只能靠高价书和网红打卡赚快钱的网红书店。
2003年茑屋推出T-CARD积分卡,不仅能在品牌加盟店使用,还连通了各大百货公司、加油站、便利店等,到如今几乎无处不在。当下在日本,T-CARD持有者已经达到7000万人,超过总人口的一半。相比传统书店卖书盈利,茑屋在日本更像是一家手握大量数据的咨询公司,数据就来自这1000多家深入每个街区的实体书店。他们知道这个街区的中产在假期流行去北欧旅行,就会在显眼处放上挪威等国家的旅行书和明信片;某个街区的主妇们正在流行哪种新菜式,立马就会在书店上架菜谱,请来料理杂志主编在店中坐镇……创始人增田宗昭起初对于茑屋书店的定位,就是“做一个生活方式的提案场所”。这并不是一门卖书的生意,售卖生活方式才是更长远的目标。
中国茑屋团队曾尝试过,用街采等调研方式来掌握更多的国内消费者数据,但这样的小规模努力,在这个文化消费阶段的中国庞大市场,很难起到作用。进入中国时,茑屋书店曾高调地表示,计划在国内开1100家,去年最多时开到15家,然后半年时间连关5分之1。在网红书店光环渐渐褪色后,中国的茑屋书店如何才能继续走下去,恐怕不只是文化产业的课题。
【延伸阅读】一年多萎缩逾半 上海现高端餐厅执笠潮 名店割完旺季韭菜走佬(点图放大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