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2021|传统习俗祭白虎、打小人 客家人竟要“炒虫”食?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廿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历注,而今日(5日)将迎来廿四节气的第3个节气“惊蛰”。相传惊蛰当日会响起本年第一次的雷声,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在传统习俗上,民众除了要拜祭百兽之王白虎、“打小人”外,更要蒙鼓皮、拜祭雷神,甚至有客家人“炒虫”之说。

惊蛰一般在每年西历的3月4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节气。历书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祭白虎

相传“惊蛰”的雷声响起,就会唤醒了千千万万的蛇虫鼠蚁等害虫。古人又以白虎为兽中之王,能够驱邪,驱百害。只要在“惊蛰”当日拜祭白虎,就能够镇压害虫及驱除百邪千害,祈求免除毒虫之祸害。

同时,有部分生肖会犯白虎煞和天狗煞。久而久之,就演变成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觉得运气不顺、犯小人者,只要在“惊蛰”当日拜祭白虎,就可祈求一年平安顺逐,驱除小人与病害。

祭白虎时需用肥猪血,令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令其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网上图片)

此外,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当日出来觅食,开口噬人,若不慎冒犯就会常遭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会在“惊蛰”祭白虎自保。

所谓的祭白虎,其实是用纸绘制成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用肥猪血,令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令其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

“惊蛰”的雷声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古人会手持清香、艾草烟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据传,渐渐就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并相传在白虎面前打小人,小人便会被白虎制服,以后不能再兴风作浪。

事实上,“打小人”只是民间习俗,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没有小人“搞搞震”。

祭雷神、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而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认为雷神的形象是鸟嘴人身,长有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边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惊蛰”意味春耕的开始,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古人就会祭雷神,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或去庙宇燃香祭拜。

“惊蛰”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趁机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客家人“炒虫”

除此之外,客家人会以“炒虫”达到驱虫目的,不过并非“真虫”,而是用其他食材代替,比如汀州客家人会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头,或炒豆、炒米谷,或煮芋头粄或芋头饺吃,以芋头象征“毛虫”,以吃芋头寓意除百虫。

吃梨可与疫病分离?

“惊蛰”亦有吃梨的习俗,除与部分地方认为吃梨取分离之意,可以和疾病分离外,亦与梨的功效有关。“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因此吃梨对身体有滋养作用。

(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