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学者研究一亿年前萤火虫祖先 揭秘发光不为求偶而是吓唬敌人

撰文: 叶琪
出版:更新: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一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萤火虫的“祖先”白垩光萤。
研究发现,牠们的发光器官位于腹部,功能并不是为了求偶,而是为了吓唬敌人。

装载白垩光萤的琥珀仅有硬币大小。(现代快报)

副研究员蔡晨阳介绍,甲虫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一类动物,全世界已报道的昆虫有40万种以上。事实上,地球上每四种动物之中,就有一种是甲虫,甲虫共有170多种大类,萤火虫就是其中一类。陆地动物中能发光的大多数都是甲虫,其中又以叩甲总科的物种最多。大部分发光的叩甲总科的物种都属于“萤类”,包括萤科、光萤科、雌光萤科以及一个于2020年新建立的华光叩甲科。

除了华光叩甲科外,萤科、光萤科与雌光萤科的身体都比较柔软,很难保存为化石,故此此前并没有相关化石被正式报道。但今次蔡晨阳以及其实习学生李言达等人,就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及国内中山大学的同行合作,从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个叩甲总科的新科“白垩光萤科”。

白垩光萤科(Cretophengodidae)在演化史一的位置。(现代快报)

这只一亿年前的萤火虫,头部有一对触角,呈双栉状。至于前胸腹板就比较发达,鞘翅完全覆盖腹部,腹部可见腹板6节。蔡晨阳直言,在2019年从缅甸获得这只琥珀中的萤火虫后,“当时我一看就觉得非常奇怪,几乎所有甲虫的触角都是11节的,而这只有12节触角。”李言达亦称,根据形态特征,推测牠可能属于光萤科与雌光萤科进化枝的基干类群。

萤火虫在求偶期间,会在漆黑夜里发出点点亮光。作为萤火虫的“祖先”,白垩光萤一样能发光,其发光器官位于腹板上的第1节至第3节,是一个浅色明亮的区域。研究人员以白垩光萤和现代的光萤科甲虫,以及狭义的萤火虫做对比研究,发现白垩光萤科与光萤科十分类似,牠们发光一般常见于幼虫和雌性,雄性较少,功能是防御。研究团队推测,白垩光萤发光或许是为了抵御捕食者。

白垩光萤与其现生近缘类群光萤科与雌光萤科的对比。(现代快报)

蔡晨阳认为,白垩光萤的发现,对于研究叩甲总科中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并为这一类群的软躯体化及生物地理提供新见解。华光叩甲科昆虫的身体完全硬化,但萤类进化枝中的其余类群,身体形态都发生强烈软化,而白垩光萤的就介于两者之间,处于中间过渡状态,填补演化史上的缺环。

(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