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洪灾丨武汉准备360吨黄豆抗洪 原来专治“管涌”防塌陷决堤
内地南方地区持续暴雨,长江中下游防汛形势严峻,江堤告急。为守住大堤,武汉市江夏区近日准备多达360吨黄豆应对险情。
抗洪抢险用黄豆引来不少内地网民热议,有内地传媒就解释,实际上黄豆对抗洪抢险有奇效,灾后还能填补歉收的农田,甚至连内地常见小吃辣条,都与洪水中的黄豆有不解之缘。
据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报道,江夏区早在今年3月就准备60吨黄豆用于防汛。由于近来长江水位不断升高,故再从周边地区采购300吨的干黄豆,分别存放于金口电排站和范湖粮库内,以便随时取用。报道引述江夏区粮油收储总公司负责人介绍,在7月9日接到通知后,公司随即成立工作专班,从本地市场及外地市场抢购黄豆,“黄豆遇水会变大,可以对漏水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江夏区在前段时间还新增1000立方米的砂石备料,存放在居字号分段院内,用于处置长江干堤险情。
报道指,遇水发胀的黄豆,其抗洪抢险的奇效主要是可对付“管涌”现象。所谓“管涌”现象,是指在渗流作用下,泥土中的细颗粒会沿骨架颗粒形成孔隙,渗流水在孔隙中的流速增大,导致细颗粒被冲刷带走。涌水口小则数厘米阔,大者可达数米以上,与此同时,孔隙周围多会形成隆起的沙环。简单而言,“管涌”现象就是堤坝渗水严重时,泥土中的细沙被水冲出来,在外形成环状的沙包。“管涌”现象持续时间太长,大量的涌水冲走细沙,会破坏堤防和水闸地基,最终导致建筑物塌陷,造成决堤、垮坝、倒闸等事故,也会造成溃口。
要处理“管涌”现象,蓄水反压(俗称养水盆)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擡高“管涌”现象范围内的水位,减小堤防内外的水压差,从而降低渗透压力,水往低处流不往外溢,防止地基被掏空。由于黄豆吸水性强,放进“养水盆”后,黄豆的体积会增大,不仅可以擡高水位,还能填补砂砾空隙。此外,黄豆本身的储备量极大,容易抢购调配,事后又能回收利用,浸泡发胀能作为优质有机肥料。
报道更指,内地常见小吃辣条的诞生,亦与黄豆及洪水有关。在1998年,湖南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农产品损失严重,其中平江县的酱干产业,主要原料黄豆出现大幅度的产能下降,造成毁灭性打击。为养家糊口,当地农民寻找新出路,其中就有三名农民成功用面粉代替豆粉,并加入辣椒、花椒、孜然、糖、盐、植物油等佐料,就此发明了辣条。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