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免税代购牟利将受处罚 “海代”抱侥幸心态:规模小就查不到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额度自本月起提升至每年每人10万元(人民币.下同),同时又扩免税商品的种类。新政实施后,到海南旅游的消费者激增,不少代购也涌向海南免税店。
不过,内地海关总署近日宣布,从周六(7月10日)起,借海南离岛免税代购牟利将受处罚,一经发现3年内不得享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并可依照有关规定纳入相关信用记录。
对此,有海南代购(海代)表示会持观望态度,也有抱侥幸心态的代购决定“顶风作案”,并称只要代购规模不大,海关难追踪查证。

7月1日,顾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手机等电子消费产品。(新华社)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海南免税新政实施一星期后,购物总额高达4.5亿元,免税额为6571万元。其中最受欢迎是化妆品,数量及金额都居首位。另据此前报道,由于免税新政将手机等电子消费品纳入免税商品清单,每人每次可以购买4部免税手机,比港版售价低逾千元的iPhone也吸引了大量顾客选购。

据陆媒报道,如今许多因疫情影响无法出国采购的日韩代购已纷纷转战海南,大量海南代购活跃在各个电商平台或社交平台。报道指,目前有大量海南免税店补购VIP会员利用自己的会员资格,帮助海南岛外的消费者下单,并支持一件包邮。也有代购从业者表示,“海代”的利润其实没有境外代购那么理想,每件商品加100元左右的代购费,很多时候都是提前刷信用卡囤货,有时候一整个月都“不赚钱”。

针对代购牟利的灰色空间,海关总署7月6日发布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监管办法》。当中规定,以牟利为目的为他人购买免税品或将所购免税品在国内市场再次销售的,购买免税品时提供虚假身份证件的,3年内不得享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并可依照有关规定纳入相关信用记录。

明知海关新规仍抱侥幸心理

对于海南免税商品不得在国内市场二次销售的相关规定,有代购表示并不知情,也有代购表示有了解但认为影响不大。有代购员接受陆媒采访时就表示,“一般免税店都会有类似政策,但具体要实施是很麻烦的。只要不是很猖狂的那种大规模代购都比较难查,除非你被免税店的人举报。”

另一名职业代购茉莉也表示,“新闻上有听说海关不让代购,但DFS(免税店)的柜姐说只要不超个人限额就肯定没事,毕竟政策想要执行落地到每个代购头上,还需要一定时间。”闲时兼职代购的司女士也不怕被查,她说:“我就是一上班族搞搞副业,一单收不了几个钱,也就几十块上百块,海关也犯不著查我。”

民众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内购物。(中新社)
+2

对于代购现象,海南美兰机场免税店的客服员表示,如果旅客是按照合法合规的正常流程离岛,免税店对旅客是否将免税商品二次销售是无法知道的。三亚国际免税店的客服向就强调,不建议旅客为他人进行代购,一经查出会影响旅客的个人信用。至于免税店会否设置核查环节,该客服表示,不清楚具体在哪个环节会“查货”。

商务部研究院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离岛免税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免税相当于国家给消费者让利,必须规范管理。“如果让代购牟利,为了买来赚差价,就让国家的政策变了味,容易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

7月10日,顾客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新增离岛免税提货点办理提货业务。(新华社)

监管代购行为难“一刀切”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对代购行为“一刀切”,而且很难完全禁止代购,需要之后有更加详实的条例去落实细节,调控监管力度。熟悉电商法的上海律师董毅智认为,“包括微商、跨境电商,不止海南,日韩的免税商品代购此前也非常活跃。所以根本还是要看对海南岛的定位到底是甚么,不要一味严打,而是要思考如何更好监管,包括和电商法如何衔接。”

电商法起草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健分析称,通常在海南离岛免税的情况下,代购行为实际上避免不了,相关规定主要是禁止作为商品进行规模化的经营活动。他认为,一般消费者如果是在规定限额内购买免税商品,不应该算作违法走私行为。“比如消费者买了4个手机,然后自己再去销售盈利,我觉得这就不应该算作二次销售,而是二手产品的销售。”

(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