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长城寻获疑似侵华日兵骸骨 专家指有助研究南口战役

撰文: 江川
出版:更新:

研究抗战历史的民间学者杨国庆近期多次探访北京黄楼院长城,并在长城周边发现大量疑似侵华日军的遗骨及遗物,相信他们是在侵华时间于南口战役中死亡的日本士兵。杨国庆认为,中国当局一直对长城进行修缮,担心破坏抗战遗存,所以能找到更多的战争遗物,对研究南口战役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杨国庆在黄楼院山脚发现两枚相信是侵华日兵的头骨。(北京青年报)

3月10日,杨国庆来到黄楼院山脚下踏勘,在金属探测器协助下,他从泥土中找出人骨数十枚,以及挨着人骨的日军身份牌。两天之后,他又在原地找到第二枚日军身份牌。5月7日,杨国庆带同记者再次来到同一地点,他并在约30厘米深的位置,隐约发现一枚带牙齿的下颌骨残片,在头骨旁的几个大块毛石,杨国庆又陆续清理出多枚腿骨、臂骨、肋骨、肩胛骨、指骨、脊椎骨等。

同日下午4时,在距离第一颗头骨30厘米处,杨国庆发现了第二颗头骨,相比第一颗头骨体量稍大、颧骨略宽,头顶中央有一个窟窿,相信是死者的致命伤。经过统计,杨国庆在两个月内搜集到的人骨总重12公斤。但他认为,这仅仅是黄楼院战争遗存的冰山一角。

杨国庆找到的钢盔,左前方有两个小孔,估计是被两颗子弹打穿。(北京青年报)

杨国庆3月发现的两枚长圆形金属身份牌,铁牌一面阴刻竖行字,分别为“四一中二番七三”、“步四一中二番九”,字口不深。杨国庆介绍,这两块铁牌相当于日本兵的身份证。1937年,在南口战役中与中国军队交战的是日本陆军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因此,这两块身份牌应出自“板垣师团”。

另外杨国庆找到的钢盔,顶端有4个微小的气孔,与日军钢盔特征相符。同时杨国庆在遗骨旁发现一个金属小铁盒,内装一枚印章,在白纸上印出了阳刻的“荒木”二字。这是杨国庆考察抗战遗址十多年,首次发现日本印章。

杨国庆认为,在黄楼院一带发现遗骨,死者是军人的概率非常高。同时发现的身份牌、钢盔、印章、硬币都出自日本,因此判定死者极有可能是日本士兵。

北京长峪城抗战文化广场,立有纪念碑及抗日英雄的雕塑,纪念南口战役抗日英魂。(网上图片)

杨国庆认为一直在对长城进行修缮,担心黄楼院长城一旦成为工地,很多抗战遗存可能会被掩藏乃至破坏,所以会将发现运回南口抗战纪念馆收存。同时,这些遗骨以及文字性的遗物,对于研究南口战役具有非常高的实物价值。

1937年7月7日日本展开全面侵华,国民党军队为阻击日军向山西进发,在门头沟、昌平、延庆及河北怀来、赤城、涿鹿等地布防,史称南口战役。据《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等史料记载,作为南口战役的战区之一,黄楼院一战发生于1937年8月17日至26日,其中19日至22日最为惨烈,仅8月19日一天中国军队伤亡多达1240人。

(北京青年报)